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湖南旅游 >> 正文

走进张谷英古村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6
  一、天下第一村探幽访胜

在岳阳市区以东约70公里的笔架山下,有一个神秘的民俗古村——张谷英村,是什么原因使地处偏远山区的这座明清民间古建筑群独具魅力呢,引起了世界各地人士探幽访胜的渴望。
从京珠高速公路或107国道岳阳县段向东行驶约半小时,便进入张谷英境内的入口——大墩坳,隔窗相望,顿觉面前豁然开朗,只见五百里幕阜山支脉绵亘至此,于东南西北四方绵延起伏突起四座大山,其中央隐现出一大片绵延达数里之遥,屋脊相接的庞然大屋,犹如巨幅画卷展铺于群山环抱之间,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古代建筑群,天下第一村”——张谷英。
沿着一条由石板铺陈的古驿道,走进张谷英村,牌坊两边“古建壮奇观,先祖辛劳留胜迹;民风称典范,后人努力续新篇”的石刻对联醒然入目,好象向世人展示出一幅岁月沧桑的历史画卷。路边清澈的溪水于桥下淙淙流过,恍如一本厚厚的史书,似乎诉说着五六个世纪的历史巨变。
村中有位老人叫张胜利,他是一名退休老中医,为张谷英的第二十二代孙。谈起老祖先,他立刻显露出了一种绝对自豪的表情。他悠悠扬扬的声音开始讲述着,从张谷英优美的自然景观、传奇的神话故事,到纯朴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他说张谷英家族在当地数百年中,讲道德,求团结,读诗书,明礼义,攻武技,事农桑,不以江南望族自居,不以屋大欺邻弱小。尊亲孝祖,友睦乡邻,故以“孝友家风”著称。
他说大屋人世代攻读,书香绕梁,文风盛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耕读文化。在明清时,这里共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贡生6人,贡员1人,举人7人,进士1人,中宪大夫1人,其中兄弟同登虎榜,祖孙夺取文魁者也不乏其人,留下许多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英才辈出,据2001年统计,共出大中专学生300多人,其中留英博士后、博士生导师各一人,留美博士一人,专家教授10余名,还有县处级以上政界人士多人。
关于张谷英的身世至今是一个谜,据后人墓碑记载推测,约生于元·顺帝至元元年(1335年),殁于明·成祖永乐5年(1407年),族谱上面记载张谷英原籍江西,曾任明指挥使(相当于今军区司令),于明·洪武年间由吴入楚,沿幕阜山西行,归隐于岳阳县渭洞笔架山麓,寄情山水,并有传世百代的规划。他安排了可传三十四代子孙的派谱:“文单志有仲,功伏宗兴,其承继祖,世绪昌同,书声永振,福泽敦崇,名芳百代,禄位光隆”。其深入精髓的儒家思想,对后世的激励和期望,从派谱中可见一斑。日久,张氏家族日益庞大,于是地以人名,称为张谷英。
五六百余年来,张谷英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达25代,形成现有单姓裔孙达万余人的赫赫大族,本宅聚居2200余人,成为一个自然村,余者客居于全国各地。村里650多户农家老少,情真义重;男女长幼,尊卑有序,过着祥和宁静,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目前尚有古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天井206个,厅堂237个,房屋1732间。
站在龙形山头,张胜利先生指出,张谷英大屋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重要哲学思想。大屋选址四面环山,北倚龙形山,为风水上所谓“龙脉”集结之地。大屋建筑不失为依山傍水、因地制家的典范之作。
同张胜利先生讨论关于民居与风水的话题,一边举步向村子里面走去。我们会惊叹这个村子里的人们,是那样与世无争地生活着。大屋如古堡般幽静而美丽,就象一座迷宫覆盖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村民们的脸上带着安祥惬意的微笑,一如屋前的小河平静地流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战争的硝烟,没有世俗的纷争,五六百年来依然故我,人们过着哲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按照自己的生活轨迹生活着。
整个张谷英村由当大门、东头岸、西头岸、聚龙湾、石大门、王家塅、上新屋、长沙塅、枫树屋、下新屋、和风塅、潘家冲等十几个门头构成一个庞大的单姓家族民居大院,建筑群既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又具有明、清两代建筑的不同风格。每栋建筑门庭严谨,高墙耸立,方砖面地,青瓦盖顶,十字穿堂,巷道相通。
也许是受龙文化的影响,八世祖思南公于明万历年间(1593—1600年),择倚龙形山而创建了主体建筑当大门。现在保持得很完好,飞檐和斗拱明显地异于其他地方保留的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保持了浓厚的明代建筑的风格。大门两旁各建有一口烟火塘(喻龙眼),既可防火又壮观瞻。一条玉带水自门前流过,与渭溪河汇合,将大屋护卫在中间,两岸建有“八字形桥”(喻龙须),桥下溪水淙淙不绝,与周围星罗棋布的水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水体系,为居民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源。
大门中轴线前100米处的水田中间卧一圆形巨石(喻龙珠),与大屋后的龙形山构成一幅“巨龙戏珠”的天然立体图画,象征吉祥如意。当大门前两侧有狮、象两山(风水上称狮象把门),喻聚风聚气。大门由四块花岗岩整石砌成,面向笔架山,门户上刻有“太极图”,象征阴阳造化,四季平安。两侧巨大的圆形门当上方挂有一幅楷书对联“耕读继世,孝友传家”,此对联代表了张谷英村的耕读文化和家风。门楣上方悬挂一块楷书“当大门”三个大字, 第二进门楣上书“文魁”金匾,为清·乾隆年间张煌、张炳中举时所赐。
跨进高高的石门槛,迎面是天井,沿大屋中轴向里是一个很宽敞的厅堂(正堂屋),四井五进(四个天井,五个堂屋),雕梁画栋,最后一进厅堂,庄严威武,为祖先堂,神龛上有始祖谷英公塑像。东西两侧依地而建,呈对称地伸出3—4个横向分支,呈“丰”字形结构,即横堂屋(侧堂屋),由3—5进组成,厅堂宽敞,天井对称。每一组堂屋都有明显的功能,或祭祀、或婚嫁喜庆、或集会议事、或休闲娱乐。
更为惊诧这里建筑的宏伟,规划匠心独具,设计巧夺天工。远观檐廊衔接,楼阁参差;近看天井相连,复道纵横。其布局之妙,巷道之幽,天井之玄,雕画之美,用材之神,堪称五绝。其通风、通道之协调,别具一格,其采光、排水之奇妙,令人叹为观止。每一间独立的屋子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结构,主堂屋及横堂屋由数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天井和半开敞的堂屋以及两侧封闭的厢房构成;中间有屏门、檐廊、巷道相隔。分则自成庭院

[1] [2] [3] [4] [5] [6] 下一页


原创文章走进张谷英古村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9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