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民间故宫]的张谷英村,有1700多间明清房屋,屹立在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汉民族民居古建筑群,2001年被正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由始祖张谷英起造,经明清两代多次续建而成,在清朝乾隆年间基本形成规模,历经六百多年历史的沧桑依然保存完好,成为研究明清时代湘楚建筑风格的“活化石”。 张谷英为官宦出身,后弃官归隐,自江西迁居岳阳渭洞(今张谷英镇)。600多年来,张氏家族在此聚族而居,至今已为第25代,是有2600多人定居于此的建筑群。其布局之巧妙,在于整个建筑群檐廊相接,楼宇相通,浑然一体,无论是穿堂过屋,走亲访友,均十分方便。
张谷英大屋内有206个天井’有通风、采光和排水之用,并有巷道60条,串连10个高堂。这些巷道,既是整个大屋不同建筑单元的分割线,又是沟通建筑单元的信道,是很好的防火带。如有火灾,只须将信道上的瓦揭开,火苗上窜,能很快阻断火路。
走进张谷英古建筑群,历史的古风扑面而来。张谷英大屋是典型的明清古庄园建筑风格,大屋内大小房间一千七百三十二间,总面积超过五万平方米。大屋由当大门、王家(土+段)、上新屋三大部分组成,平面布局呈干支式的“丰”字型结构,主堂与横堂都以天井为中心组成单元,单元即可以自成庭院,又与大屋贯为一体。各个单元以天井采光,天井下有通达合理的排水系统,显露出“晴不曝日,雨不湿鞋”的神秘莫测。目前,张谷英的后辈已繁衍到了第27代,聚居大屋里的子孙达2600多人。
(四)“晴不曝日,雨不湿鞋”
湖南夏季多暴雨,张谷英村四面环山,如坐盆底,那天我们们冒着大雨踏进一座百年老屋时,只见屋外大雨倾盆,屋内却安然无恙。老屋的天井敞开大口,正在吞噬着倾盆大雨,雨水泻在天井里,顷刻间就流失殆尽,它是如何排去如此大量的雨水呢?正疑惑,村民告诉我们们:天井底下横竖有序的石条下,有四通八达的隐形水道,水平适度,无一疏漏,水道通向村外的沟渠注入河流,且百年未疏不堵。古代的能工巧匠真是不可小视。
张谷英村现有600多户人家,屋场内巷道回廊四通八达,户户相连。跨进高高的门槛,迎面是天井、高堂,一重接一重。大屋纵向是厅堂,作祭祖、婚嫁,议事之用,横向是厢房居室,幽深的巷道回廊联接着1300多间房屋,也维系着这个大家族的香火不断。
张谷英村边渭溪似一条狂怒的黄龙,离渭溪几米远处有口长寿井,井水纯净透明,而边上的渭溪却金黄混浊,井水水位要高于渭溪水位近两米,枯水季节也是如此。“井水不犯河水”这句成语在张谷英村得到了印证。
四、江南第一古屋场
张谷英镇原为渭洞乡。镇域民国时期为大峰乡。建国初隶12区渭洞乡,1956年撤区并乡为大峰乡,1958年建为渭洞公社,1961年缩小为渭洞、芭蕉公社,1984年社改乡,1995年与芭蕉乡合并为建制镇,以境内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张谷英古民居建筑群,因而改名张谷英镇。今镇域北靠饶村乡、公田镇,东邻月田镇,西接步仙乡,南抵汨罗市、平江县境。集雨面积129 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60亩,山林面积16.4万亩,辖31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6万人。主要产业为水稻种植、竹木加工、牲猪养殖、旅游等。全镇有近10万亩楠竹,为湘北楠竹基地,蓄积楠竹近千万根。全镇9300余劳力中,从事楠竹生产、加工、销售的占三分之一。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9838万元,各类税收170万元,财政收入230万元。
镇人民政府驻渭洞。明、清时期即已形成集镇。建国后,区、乡、社、镇机关驻此,促进了镇区的快速发展。现镇区有乡镇企业8家,私营业主23家,个体经营户750多家,生产经营行业涉及农业、工业、建筑、交通运输、旅游、服务等行业,从业人员逾千人。张谷英矿泉水厂生产的“天下第一村”矿泉水远销长沙等地。城(山舟)芭(蕉)公路经过镇区,拥有各类车辆200多台,每台年收入2万元左右。建有自来水厂1个,电话交换机容量2000多门;建有移动及联通电信塔各一座;设有中、小学各1所,医院1所、有线电视台、广播站各1个,文化活动室2个。2000年,镇建成区面积近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50人;产生于镇区的国内生产总值2600多万元,各类税收50多万元,财政收入70万元。
镇区西北角有民居古建筑群张谷英大屋,号称“江南第一屋场”。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元末人张谷英放弃指挥使军职不做,从祖籍江西迁来此地。同来者另有刘万辅、李千金2人。3人踏勘出“禄位高升”、“四季发财”、“人丁兴旺”三块风水宝地。刘、李挑选了前两块宝地,张谷英却选择后者兴造住宅。“人丁兴旺”宝地位于石桥冲、龙形山一带。张谷英首建祖屋于石桥冲,明万历元年(1573)张谷英八世孙张思男于龙形山前新建西头门和当大门;十世孙张拱凡、张良甫于清末民初增建东头岸、铺门口、石大门;十六世孙张云浦、张力心于清中叶续建王家塅、上新屋。至此,张谷英村建筑群基本形成,总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历经数百年沧桑,至今仍保有房屋1700多间,天井206个,巷道60多条,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共居住600多户、2600多人。张谷英大屋具有明、清时期古庄园建筑特色。从外观上看,每栋建筑门庭严谨,高墙耸立;从空中鸟瞰,屋宇绵亘,檐廊衔接,由东南向西北,绵延铺陈,达2华里,浑然一体,蔚为壮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