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湖南旅游 >> 正文

走进张谷英古村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6
  观。既是研究古民居建筑的可贵资料,也对研究古代农村的民情风俗、道德观念具有很高价值。同济大学古建筑专家王绍周,国家建设部副部长郑孝燮,美国国际佛光艺术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美籍华人、著名画家李自健等考察张谷英大屋后,从建筑学、民俗学的角度给予了高度评价。1991年上海八达影视公司拍摄了《岳阳楼外楼,洞庭天外天》专题片,随后,海内外80多家电视台、100多家报纸纷纷报道了张谷英大屋的古朴瑰奇风貌,产生了巨大影响,来此参观、考察、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五、文章链接

寄情张谷英
陈书良


  很多到过张谷英村的游人,都抱怨奔波半日的不值;不就一片破败的古村落吗?我们却感到很少有其他参观处能让心灵如此震动。张谷英虽只是一座村落,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在那一条条阴暗的巷道穿行时,我们的眼泪常常盈盈欲滴。
  在一个和煦的冬日,岳阳县委的同志陪我们造访张谷英。由洞庭湖畔的岳阳楼向东南驱车七十余公里,峰回路转,林木葱茂,溪水潺潺,绵延两里的一大片灰砖青瓦便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张谷英大屋。
  这是一座明、清时期的古庄园,以其明洪武年间迁始祖名姓而定,繁衍至今已二十六代,上下六百余年,聚族而居。大屋总面积五万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一千七百三十二间,屋宇绵亘,檐廊衔接,有巷道六十条,共长一千四百五十九米,最长巷道七十四米,直通十个高堂,“行至幽厢疑抵壁,推门又见一重庭”,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我们们走进一条条横跨渭溪的石板小桥,徘徉在迂回曲折的高堂深巷厢房卧室之间,欣赏着廊柱门窗上精美的石刻木雕。那些花纹图案大都是人畜风情,绝少有权力和金钱的象征,而洋溢着丰收、祥和、融融乐乐的太平景象,使人如饮醇酒般地感情微醺。古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岁月悠悠,多少豪门巨宅、华表巍楼都灰飞烟灭了,更遑论这一片砖墙泥瓦的村落?在当年谷英公的席帽青衫下,究竟隐藏着什么魔力,能使得六百年来二十六代张姓子孙聚族而居呢?
  无疑,张谷英村真正堪称悲壮的历史,正是这种不可动摇的家族遗传。我们不知道保住这个村落的使命,对于张氏家族来说,算是一种荣幸,还是一场绵延数百年的苦役。张谷英村的存在,不敢说前无古人,确乎是后无来者的。能不能再出现一个现代的张谷英村呢?几代(且不说二十几代)相聚,融融睦睦,诗礼相传,让偌大的中国也有一座传统伦理文明的集中展示点?天哪!一个,就一个!
  冬云沉沉,四野寂寂,冥冥之神也不理睬一个隔代书生的痴问。


  据张氏族谱记载,张谷英当过明朝的指挥使,大概相当于地区军区司令一类武官,后来对朝政不满,竟掷去乌纱,匿迹深山,定居岳阳渭洞。
  关于谷英公的定居,有一个荒诞不经的传说。
  明代以前,幕阜山余脉的渭洞山区还是一片原始森林,荒草萋萋,古木森森。洪武年间,从江西结伴过来了三个人。一个姓刘,一个姓李,还有一个就是张谷英。三人见此地山水清幽,景色宜人,便决定在此择地定居。张谷英精于风水,自然承担了勘探宅基的职责。他踏访了几处山坳,选定三块宅地,指出今后的发展趋势分别是“禄位高升”、“四季发财”、“人丁兴旺”。刘、李二位对谷英公说:“你精于风水,地的好歹胸中有数。我们俩是外行,应该先挑”。张谷英应允了。于是,刘姓挑了“四季发财”,李姓挑了“禄位高升”,谷英公别无选择,认了“人丁兴旺”的一块宝地。
  岁月如流。李姓的后代果然做了大官,刘姓的子孙也当真发了大财。而张氏一门虽无名卿显宦、巨贾首富,却六百年来人丁兴旺,久盛不衰。
  我们以为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遗产分割法。高官显爵可以威风八面,万两黄金可以穷奢极欲,而人丁繁多则除了沉重的负担之外没有任何个人的享用。我们坚信这个传说是谷英公自己编造出来的,并没有丝毫意思想借此讥讽高官显爵的李姓和万两黄金的刘姓,谷英公只是要昭示后人:要义无反顾、别无他求地承担起维系、壮大张氏家族的亲情事业。
  这当然是一件极端艰难的事业,比土木建筑更为浩繁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张谷英大屋在建筑上,的确表现了谷英公传世百代的宏伟规划。修筑广厦千间,还是可以做到的事情,而家族的繁衍越来越大,本枝百世,家族传代本身是一种不断分裂、异化、自立的生命过程,让子孙的子孙接受一个需要终生投入的强硬的指令,漠视名利,诚惶诚恐地裹足于渭洞一隅,却是一件十分违背自然的困难的事情。于是,谷英公想到了“耕读”这一古老的方式。
  耕读,又叫耕学,即一边耕作一边读书。耕读这种生活方式应该是由来已久的了,《后汉书·袁闳传》就记载“闳居处侧陋,以耕学为业”。据说诸葛亮青年时在南阳隐居读书,“躬耕垅亩”。东晋名士陶渊明自己树桑养蚕,种秫酿酒,而又研经读史,且“读书不求甚解”。近代吾湘画家齐白石早年也是过的耕读生涯,其《往事示儿辈》云:“挂书无角宿缘迟,廿七年华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就真切地记述了耕读的苦乐年华。
  无疑,谷英公是一位有识之士,他懂得,只有让子孙读书,知耻明礼,才能使这么庞大的人群克服个性、超越时代产生奇妙的凝聚,才能在这广袤的土地长存文明的殿堂。因为,一切有历史跨度的文化事业最适合于家族传代系列。
  于是,大屋祖先堂的金字横匾上赫然写上了“世业崇儒”四个大字,读书隆礼成为了代代张谷村人厚实灵魂的追求,成为这个庞大家族赖以维系的精神和力量。于是,张氏族谱家训中一再恳切地宣誓:“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希”“遗子黄金满瀛,不如一经”;“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失”。于是,位于当大门第五进西边的青云楼,从明末起就成了村里的私塾,当年泥腿子在门外洗脚进房,读罢诗书又挑起粪桶干活去了,六百年来弦歌不断。于是,代代大屋人专默精诚,劳动生息,苦读诗书。就象谷英公第十九代孙张渥潜写的那样:“户外五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原创文章走进张谷英古村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9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