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贵州旅游 >> 正文

51黔桂游记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11
  51黔桂游记
青山绿水间,宁静可致远
——黔桂五一游记

五月1日到5日,探长、Phil和我一起走马穿花般游了黔桂交界处的苗、侗、瑶、壮族寨子。这一程,风景美,但留给我们回味的,远远不止青山绿水人家的风景。5月5日,在龙胜一行三人于傍晚煮酒论游程,一致发出“出发前满心期待,回来后了无遗憾”的感慨!

先交代行程。4月30日经广州出发,因为广交会买不到火车票,我们三人坐大巴颠簸一夜到了桂林。直接转长途汽车,先到龙胜,再转三江,不料国道修路中断,不得不乘车到高安,在高安转老百姓自己开的敞篷船到福禄,再由福禄去从江。到达从江已经是5月一号晚10点左右,行程26小时。5月2日一早包车去小黄,下午乘车去岜沙留宿。3日一早回从江,转车去洛香。再包了部三轮车直入肇兴。4日一早从肇兴回三江,再经龙胜,最后来到龙脊风景区的大寨。5日早下山,游了龙脊,下午再回龙胜,转车回桂林。

【食篇】

虽然知道我把开篇写吃,探长和Phil一定颇有异议。但“民以食为天”,这一路的吃喝也自有一番传奇。

赶路的时候不能太讲究,时间都得就着上下车,所以吃了很多顿“桂林米粉”。然就是街边小摊做的两块钱一碗的汤粉,同样是放了肉汤,酸菜(酸笋或酸豆角),暴煎过的五花肉,油炸的黄豆,味道却各自不同,各有各的好吃。在肇兴吃的就色味清淡而颇有清香回味;在三江吃的就酸辣味皆重又不掩肉汤之香;在从江吃的就感觉到有些特别的香料,食欲大增而口齿留香;而在龙脊吃的又特别清甜,总之全是一扫而光。也不知是广西贵州的风俗不同,不同的民族的偏爱不同,还是水质不同使然。能一样东西吃一路而绝不重复生腻,也算饱了小小口福。

一路行的正餐中绝大多数是喝酒的。我们喝了出名的桂林三花酒,也喝了苗寨,侗寨和壮寨的米酒。同样是米酒,寨寨也不同。侗寨和壮寨是依水而建,所酿的酒仿佛有水的柔意,象微笑般甜甜的,酒里还沉浮着颗颗糯米粒。但侗寨的米酒清淡而芬芳,壮寨的米酒浑浊而酒意稍浓。苗寨是依山而建,所酿的酒就仿佛带了山的刚毅,清冽而微有辛辣,入口之后仿佛让人从胃里浮处淡淡的暖意。

贵州有一种特别的食物腌制的方法叫“胺”(四声,实在找不着这个字),据说是因为当年贵州缺盐,老百姓就发明了一种用酸水,酿酒剩下来的酒糟,辣椒加些许或不加盐浸泡生的鱼,肉的做法。在苗寨和侗寨,胺鱼胺肉也不是日常的菜,应该是特别的日子才会拿出来的佳肴,而且这些食物是生吃的。我们吃不惯,还是请他们放在火上烤熟了再吃。胺鱼和胺肉都散发着酸味和酒糟味,吃到嘴里很特别,细细品也很香,但或多或少有些吃不惯。值得一提的是鱼。鱼是每年开始在梯田里放水种稻时放进田里的鱼苗,等到秧苗长大后稻田放水,把长得一手掌长的鱼全部取出来,做成胺鱼慢慢食用。我们去贵州的时候还有很多水田,但在寨子附近也看到返工的农户用一个塑料袋装着一袋鱼走在田埂上。

在瑶寨和壮寨就还有种特别的食物——竹筒饭。居然同一座山里的瑶寨和壮寨做的竹筒饭味道也各异。竹筒饭是现成将青竹砍一整个竹节在一头的节上打个洞,将混好的糯米灌进去,再用一块番薯堵住洞口。整个竹筒拿去火上烤约半个小时,外面的竹子基本上烤黑了,里面的饭也熟了。有趣的是连竹节里的竹衣都和糯米饭粘在一起,一并吃下肚。瑶寨的竹筒饭里放的是腊肉粒还有些细细的竹笋粒和香菇粒,调味恰到好处各种香味也发挥的淋漓尽致;壮寨的竹筒饭里放的是腊肉粒,花生和切碎的木耳,盐放得很少,第一口有点淡,但越吃糯米饭和花生的香甜味越浓,有点让人欲罢不能。

此去黔桂正值竹笋正盛。山里的笋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毛笋、竹笋或是苦笋,而是象天目山扁尖一般细细长长的,最粗的根部不过大脚趾粗细,长却有一尺多。嫩嫩的,在笋子的清香里吃到最后有发丝般的些许苦意,感觉很清口,不细品都品不出来。加上一些当地自做的原汁原味的腊肉一起炒,吃了好几顿仍觉不够。

【Phil】其实我的味蕾绝没有Kathy那样发达,尝不出不同地方米粉的个中奥妙,但总归是各有各的精彩吧,要不然也不至于害得我现在一提到桂林米粉就直流口水!另一个让我难忘的就是酒了,说实话这真是第一次在旅途中喝了这么多次酒的,这才发现劳顿之后吹着山风,再咪两口小酒,其实是最惬意的了!

【探长】这一篇我没什么好说的,一路的酒给我印象很深,我们是越喝越敢喝,从一开始礼节性地小喝几口,到4号晚三人喝掉一瓶三花酒,再到5号中午3人喝掉4斤瑶寨米酒,顺带还带了一斤走,这个酒量不一定涨了多少,但酒胆确实越喝越壮了,呵呵。

【住篇】

这一路是“驴”游,虽值黄金周,但一路游客很少,除了在龙脊壮寨里看到旅行团以外,见到的都只有一些“驴”友。住宿就不可能讲究了。我们住在从江最好的饭店,也就80块一个双人间。其他住在寨子里的都是木结构的民宅。通常都是和主人家住在一幢楼里。吃也可以就叫主人家做着吃。最便宜的是在岜沙,10块钱一个人包吃包住。这是我住过的最便宜的一晚。

住在寨子里都是依山坡而建的木结构的吊角楼。从这边看是三层楼,上了坡从另一边看就是两层楼——主层和高高的阁楼。可能现在受大自然的天然威胁的少了最下面一层已经不是只有几根柱子。通常是用石头垒成墙或者用木板隔成屋子。最下面一层通常是工作间和养家禽家畜的地方。

支撑房子的通常是合抱粗的原木。然后所有的柱、梁、板、杠就建在这些原木上。各寨都保留了远古的建房方法,所有的木组件都是全部靠榫、楔来固定联接,一根钉子也找不到。有趣的是那些腾空的小柱子的顶端都或多或少雕了花。少数民族不仅把爱美的天性放在穿衣戴帽上,吊角楼里不乏其踪影。吊角楼的颜色除了新修的是木质天然的浅黄色,基本上都是深灰褐色的。绝大部分的吊角楼都是用瓦片做屋顶了的。在细雨中犹如用油淋过一样,泛出柔润而不抢眼的黑光,和吊角楼融为一体。也有不少小屋或牲畜棚仍沿用着树皮的屋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原创文章51黔桂游记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guizhoulvyou/1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