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
20世纪80年代,本境考古发掘取得诸多关键性的重大突破。仅慈利一县,1986年这一年就先后发掘出旧石器遗址1处,新石器遗址2处,商周遗址5处。慈利县高桥乡白竹峪村,峪间的两侧悬崖上凿有30余穴悬棺,20世纪50年代有樵人入内,见到残朽棺木、骨殖、铜剑和陶、瓷器碎片。桑植朱家台有一处极似瓦窑的商代遗迹,一旦确认,则是全国第一商窑,因为迄今为止全国还没有发现商代瓦窑。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今张家界中心城区(即永定城区)的城北地带,先后发掘出战国两汉墓达727座,出土文物1600余件,已知有国家一级文物50余件。其中在今欣业家园地段发掘出来的几座楚墓,封土规模庞大,文物专家认为其规格之高,有可能超过长沙马王堆汉王妃墓。澧水大桥北端一侧的古人堤,有远古和上古时期多种文化层,出土的九九乘法表除新疆楼兰和龙山里耶,还没有在其它地方发现过。慈利出土的楚简,是湖南省发现楚简数量最多的一批(一千多枚)。凡此种种,说明早在10至30万年以前的远古时期,以及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本境先民们已在这方天宇下筚路蓝缕,开凿鸿蒙了。出土文物中的大小陶器,几千年过去了,仍鲜腥如初。红陶、灰陶上的那些绳纹、弦纹、云雷纹、水波纹,以及带着远古部族印记而无从破译的那些铭文符咒,每每唤起人们心灵深处至感温馨的情愫。仍能清晰地感觉到一双双手的低语。
再说建城的历史。建于东周时期的白公城遗址,在今慈利县城,现在还有护城河的遗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本境属黔中郡慈姑县,县府在今慈利县城的太平村,距今已有2230年历史。西汉五年(公元前202年)设零阳县治于慈利,设充县县治于今永定城区,距今已有2211年历史。公元264年设天门郡,郡府在今永定城区,因而建郡州的历史也有1745年了。此后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这里或为州府,或为县府,或同为州府和县府;公元1371年起,这里是军事重镇永定卫城所在地,明永乐四年(1406年)建造的普光寺,比起北京故宫要早七年时间。所以我们完全有足够的底气这么说:从远古走来的张家界,是一块神奇又古老的土地,是一座年轻又古老的城市。
在张家界历史文化中,有如下二类极具地域特色:
一是“三墓三子”及古庸国文化。“三墓”指葬于永定城郊崇山的驩兜墓、永定城郊大庸坪的赧王墓、武陵源景区水绕四门处的张良墓;“三子”指赤松子、鬼谷子、屈子。上古时候这六位名人,给张家界的文化带来了深远影响。
驩兜墓在崇山。驩兜是尧舜时候的大臣,4200多年前舜“放驩兜于崇山”(《尚书·舜典》)。一部名叫《鸺巴鸺玛》的湘西苗族史诗,详细讲述了一次次迁徙的原因及其历程:驩兜部落由黄河中下游到长江中下游,再洞庭湖,到长沙、常德,再从“澧州澧岘上来”,分成七路上了崇山。驩兜的部落在这里聚居了很长一段时间,并把崇山建设成了自己有史以来的第二个乐园。驩兜去世后葬于崇山,山上现存驩兜墓。隋时建驩兜庙于崇山。南北朝的《荆州记》、唐朝的《通典》、宋代的《太平御览》、明代的《一统志》、清代的《康熙字典》、民国的《辞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中国地名大词典》,都确认舜放驩兜之崇山,即今张家界境内的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