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湖南旅游 >> 正文

关于打好“张家界牌”的思考之一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6
  永定县为大庸县。也就是说,明代县和卫取名大庸的时间非常之短,清代则一直以“永定”称呼了几百年。但在清人的诗作中,出现“大庸”者不乏其例。如“大庸城小户零星,温水茫茫达洞庭”;“阿侬生长大庸城,风景年年记最清”;“万山深处古庸城,文物衣冠渐得名”;更有《大庸风土四十韵》和《留别大庸》二诗,索性将“大庸”植入标题。无独有偶,光绪年间重刊的古籍《湖南阳秋》,有关于刘邦亲率大军征讨叛军淮南王英布的记载:汉高祖十二年,刘邦与英布交战,“布兵精甚,上乃壁庸城”。《湖南阳秋》是记载湖南史实的典籍,湖南境内除了本境的永定城,还能有哪里叫“庸城”呢?刚好与明清《慈利县志》记载境内各地都建有汉高庙(又称高祖庙、高帝庙)相吻合。究其实,是源远流长的古庸国文脉明明灭灭、时隐时现的缘故。而旧籍中猜测明洪武二年“降慈利州为大庸县”,县名“大庸”是因为县治设在大溶溪;洪武三年羊山卫迁址,改羊山卫为大庸卫也是因为在“庸水之阳”,是经不起太多推敲的:庸水即大溶溪,武口寨在大溶溪之西,非其“阳”也;更何况大溶溪不过是一条溪,离武口寨还有好几公里,武口寨旧址在澧水、武溪交汇之处,伏波将军马援屯兵本境时写过有名的《武溪深行》一诗,从宋代就叫开了的武口寨就是依武溪而名的。因此没有强有力的理由,它没有必要另起炉灶,也没有必要舍近就远。

       一是边地色彩的土司文化。地处中华腹地的武陵山区,山高水恶路险,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鞭长莫及。始于唐宋羁縻州县制度而成熟于元明清的土司制度,通俗地说,就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民族自治”。受朝廷任命的土司、土官,即各司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等既是辖区内的最高行政长官,也是最高军事首领。政治上实行封建世袭制,推行军政合一的政治制度,土司在辖治内拥有军队、监狱,操有生杀予夺大权;经济上拥有辖区内所有的田地山林,辖区内的百姓与封建领主土王是一种人身依附关系;军事上以旗作为土司政权兵民合一的组织,“有事则调集为军,以备战斗;无事则散处为民,以习耕凿”。土司通过设置大小土官和旗、峒等组织机构,对辖区进行严密统治。并严格执行“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规定,使得辖区内的土家族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大大小小的土司辖地,好比一个个“小朝廷”,它维持了辖区内的相对稳定,但也阻碍了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它的出现是特定环境和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消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土司制度在本境延续了将近800年,在本境历史上占有相当重的比例。“斜阳衰草土司坟”,众多的史籍、方志、族谱、诗词联赋和民间传闻,以及散落在山野间的土司墓、土汉界碑、土司印章和土司城遗址,以及仍在现实生活中沿袭的若干地名,都是留给后人的文化遗存。如桑植与湖北鹤峰交界处的五道水镇,有桑植土司向国栋与容美土司田旻如为边境安宁而结盟的大岩屋,石壁上仍刻有当年书写的“山高水长,亿万斯年”八个大字。市政协编辑出版的《张家界土司史话》和《张家界卫所史话》二书,较为全面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

       二、风情独具的民族文化

       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张家界市共有33个民族,少数民族主要是土家族、白族和苗族。土家族占全市总人口的68.7﹪,是本市主体民族,也是世居民族。土家族聚居的张家界,古往今来是各种文化的交汇之地。濮潦文化的遗承,庸文化、巴文化、乌蛮文化的融汇,楚文化的渗透,汉文化的濡染,构成了土家族文化的多元激荡。土家族在长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的确存在着外族人员不断“加盟”这一历史事实。也正是这一原因,使得土家族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一方面以海纳百川的精神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因子,一方面不失根本,仍然葆有本民族的一些本质特征、基本要素和文化印记。如土家族独有的宗教——“土老司”;独有的传统节日——过“赶年”、六月六;独有的歌舞艺术——梯玛神歌、茅古斯、摆手舞;独有的古代军乐器——虎钮錞于;独有的打击乐——打镏子;独有的吹奏乐器--咚咚喹;独有的织锦工艺——西兰卡普;独有的本民族语言;独特的婚丧习俗哭嫁、绕棺跳丧;独特的建筑艺术——吊脚楼、转角楼,等等。而这些最能展现土家族特征特色的东西,除了土家语、土家族服饰、梯玛神歌、摆手舞、哭嫁只在少数边远乡村保留,其他则一直延续在现实生活当中。国家认定一个民族是十分慎重和严肃的事情。中国土家族之所以在1957年得到国家认定,是因为它确实具备一个民族的基本要素,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区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文化心理。所以说张家界的土家族不像少数民族,是偏颇的,不客观的。以土家族聚居的永定区王家坪吊脚楼风情带为例,植被好,山水美,画山绣水之间有大片大片新老吊脚楼,民族民间文化也十分丰厚。除了建筑文化有特色,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织绣文化、丧葬文化、巫傩文化、歌咏文化都很有底蕴,又是有名的诗词之乡,还有古老的悬棺葬,无疑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地。

       美籍华人、具有国际声誉的著名音乐家谭盾先生对张家界土家族民间艺术情有独钟,称镏子、木叶、咚咚喹等民乐组合为“土乐活化石”,并数次邀请张家界民间艺人赴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和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世界文化交流大会献艺。其实何止于土家族!本土由土家族、白族、苗族、汉族和各兄弟民族一同创造的民族文化,如农耕文化、兵战文化、宗教文化、神秘文化、书院文化、工艺美术、戏曲歌舞、民间文学、文人文学等等,十分丰富而灿烂。即以脍炙人口的桑植民歌、硬气功和元宵花灯为例:

       飘洋过海的桑植民歌。桑植民歌能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不是偶然的。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桑植民歌手就数次代表湖南参加全国民族民间文艺会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原创文章关于打好“张家界牌”的思考之一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9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