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湖南旅游 >> 正文

关于打好“张家界牌”的思考之一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6
  。这位驩兜老大人可以算是开本境逐臣文化先河的人物。

       周赧王是公元前314年即位的东周最后一位君王,死后迁葬庸人聚居的大庸坪。至今当地人仍称“赧王山”。赧王墓与崇山的驩兜墓刚好遥遥相对。明清时期县志州志均载有唐代大诗人王维留下的诗句:“却怜孤墓近驩兜”。宋代大诗人陆游的文集中,也有过关于赧王墓出土文物的记载。

       张良是西汉开国元勋。《史记》载:张良“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清道光《永定县志》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青岩山即今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带,那里有松子岗、黄石寨,相传与赤松子、黄石公涉足此地有关。张良是开本境隐逸文化先河的人物。

       赤松子是神农时候的雨师,相传在今天门山辟谷养生,修炼长生不老之道,今存丹灶峰、赤松山、赤松坪、赤松村、赤松桥、赤松亭等遗迹。明万历《慈利县志》载:“赤松山在邑西一百六十五里,与天门山对峙。昔赤松子尝辟谷于此,上下数十里,号赤松村。里人祀其神,曰赤松大王。”赤松子堪称本境养生文化的鼻祖。

       鬼谷子是春秋战国人,是创立纵横捭阖之术的大谋略家。天门山西北部悬崖上有鬼谷洞。清道光《永定县志》载:“石室幽邃,下有注流,相传鬼谷子居此学易,今石壁上有甲子篆文。”今有探险者于洞中发现石桌、石凳、石床、石灶,并拍下酷似鬼谷子面壁修炼的显影图像。鬼谷子可以算是本境神秘文化有名有姓的祖师爷。

       屈子即屈原,这位中国诗歌之父在《九歌》中一次又一次吟哦“沅有芷兮澧有兰”、“遗余褋兮澧浦”、“遗余佩兮澧浦”之类的句子,对澧水充满礼赞之情。正因为他在《九歌》中倾心赞美“澧兰”,在《离骚》中尽情吟咏“茹蕙”,于是“兰质蕙心”成为品性高洁的代名词,“沅芷澧兰”则成为湖湘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代名词。 “茹”即茹水,澧水上游的一条支流,亦作为澧水上游的一种指代。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头写过“茹水注澧”的话。清直隶澧州志载“澧水又东,茹水注之,又东与温水会合”,“温”指温塘一带河段。本境清代金德荣《大庸风土人情四十韵》一诗中有“温茹经川渎,辰沅藉保障”之句;本境清代徐奏钧《春日游城西白龙庵》一诗中亦有“翠满天门开望眼,碧流茹水识源头”之句;民国王育寅为崇实小学撰联曰:“心珠澄茹水,眼底小天门”。可见屈子是本境文人文学第一人。

       再说古庸国文化。张家界市的前身叫大庸市。很多人以为“庸”就是平庸的意思,“大庸”就是大大的平庸。其实单从字面解释,“庸”字也不只有“平庸”一种,还有“需要”、“功勋”等多种解释。清代《石达开日记》载:“大庸,古庸国是也”。可见“大庸”原是古国名。庸国曾是追随周武王伐纣的八国之一,公元前611年被楚灭亡。《诗经》中没有“楚风”却辟有“庸风”,庸国在15国风中的显赫地位可见一斑。屈原《离骚》开篇两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亦开宗明义自述是高阳苗裔,庸国嫡嗣。

       关于本境与古庸国的关系,主要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古庸国曾置上庸国和下庸国,上庸国在今湖北的竹山县,下庸国在今湖南的张家界。第二种说法:楚灭庸后,其得以逃离的部分人马辗转来到今永定区大溶溪、枫香岗一带,至今当地仍有大庸坪、大溶溪(“溶”与“庸”通)、大庸口等地名。正因为庸国有过追随周武王伐纣的历史,所以周朝最后一个君王——周赧王去世后,周赧王的旧臣们才偷偷将其坟墓千里迢迢迁来大庸坪,这时庸国已被灭亡300年了,无非是庸人对周怀有老感情的缘故。第三种说法:《史记·楚世家集解》云:“祝,大也。融,庸音同。古通用。祝融即大庸。”祝融是上古时候传说人物,系三苗集团首领之一,被奉为火神。《国语·周语》载:“禹夏之兴,融降于崇山。”说明境内古老先民系祝融的一支,故大庸一名有怀念先祖之意。第四种说法:上古时候很长时间里,今张家界市郊的崇山,是武陵地区苗蛮文化的中心。禹夏时遂有祝融降生于崇山。4200多年前遂有舜“放驩兜于崇山”(《尚书·舜典》)。3900多年前,《尚书》记载参加武王伐纣的8个西南少数民族国家,经考证,其中之一的庸国熊绎带领他的人马,当年就是从大庸的崇山越过长江随武王伐纣的。武王得天下后论功行赏,熊绎受封于楚。周宣王时(公元前827年)楚王族发生内讧,熊绎的后裔熊叔堪就率一部分人回到崇山,汉《史记》记载此事为“逃难于濮而蛮”。其实他的祖籍原本就在这里,他逃离楚地只不过是回老家来了。如此则说明本境原本就是古庸国的大本营。那么亦有可能古庸国是从这里发仞,幅射到湖北竹山一带的。以上几说一并录入,以资参照。

       大庸作为本境地名,最早见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清道光《永定县志·金石》载:刘国道铸造的灵顺寺钟,上镌“大元荆湖北道澧州路慈姑县十三都大庸口”等字样。“大庸口”即今永定城郊大庸(溶)溪注入澧水之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慈利州为大庸县,旋复名慈利县,县治在十三都即大庸(溶)溪,明洪武九年(1376年)迁回原慈利县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迁羊山卫至本境武口寨旧址,改羊山卫为大庸卫;明洪武九年(1376年)大庸卫治迁至今永定城,武口寨则改卫为所,即大庸所;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大庸卫为永定卫,卫治不变。清雍正八年(1730年)废永定、九溪二卫,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永定县。这样一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才改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原创文章关于打好“张家界牌”的思考之一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9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