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仗鼓舞,动作多变,古朴明快;打花棍,边歌边舞,悦耳动听……8月21日,在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一场精彩绝伦的白族传统风情表演,让记者大饱眼福。
芙蓉桥白族乡地处桑植东北部,人口95%以上是白族,700多年前从云南大理迁徙而来。在当地,傩愿戏、仗鼓舞、九子鞭、三道茶、赶会等古老的白族习俗得到较完整的保留,成为芙蓉桥白族文化的集中表现。2006年5月20日,桑植民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芙蓉桥是桑植民歌的主要流传地之一,白族祭祖歌,在蹁跹起舞中吆喝伴唱,怀古与颂扬相结合,是一部传承云南大理白族文化的民族史篇。2008年,白族仗鼓舞又被列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保护和传承悠久的白族文化,当地一方面寻找白族歌舞方面的能人和传人,防止这一宝贵文化的失传;一方面在政府有力推动下,组建业余仗鼓舞和九子鞭队,并把仗鼓舞和九子鞭纳入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成为课间操必做科目。
“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三月街”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白族传统盛会。今年3月,芙蓉桥举办了首届白族“三月街”文化节,千余名当地白族儿女身着节日的盛装载歌载舞,表演了龙灯、狮子灯、仗鼓舞、打花鼓、打渔鼓、棕鞭、赶庙会、跳火把等传统民俗文化节目,上万名群众和远方游客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这一节日活动,成为当地文化交流的一大盛事。今年6月5日,该乡还成立了该县第一家由政府引导、民间自发成立的乡镇民族艺术团体——芙蓉桥白族乡文化艺术团,白族男女兴高采烈地演绎着自己民族的瑰宝。
民族文化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纽带。2001年,芙蓉桥寻根问祖访亲团前往云南,并顺利与大理州喜洲镇结为姊妹乡镇。大理州及喜洲镇对芙蓉桥乡保护和传承白族文化给予指导和帮助,并援建了中心小学、卫生院,摄制了白族文化纪录片等。近年来,芙蓉桥乡和喜洲镇实现了多次互访,进一步加强了两个乡镇的姊妹情谊,促进了湘滇两省的民族文化交流。同时,芙蓉桥白族乡还积极进行文化输出。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是湖北省惟一的白族乡,成立时间较晚。为此,芙蓉桥乡多次派出艺人来到铁炉,进行白族服饰、白族艺术和白族建筑等方面的指导,增进了两乡的友谊。据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