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游的中国式困境
与国外相比,中国山地遇难人数还是较少的。而遇难事故的发生率也并不高。但需要我们十分重视的是,这些山难中大多数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努力解决这些问题,“驴友”探险游的风险和遇难人数的增加不仅会继续扩大,还必然影响到旅游业的形象和健康发展。
在经历了13天12夜,共出动3000多人次,花费高达五六十万元的生死大搜救后,上海小伙任圣杰最终没能上演生命的奇迹。日前,他的骨灰在亲友的陪伴下飞回上海。
100多年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断言,“只有不停地冒险,我们才活着。”他为了“活着”,曾花了13个钟头登上阿第伦达克山,不惜心脏严重受损。
近年来,随着自助游、自驾游等旅游模式在国内的兴起,借助网络平台,“驴友”们经常发出挑战极限的“英雄帖”,有的漂流大江大河,有的攀爬绝壁,甚至还有步行进藏的。新奇刺激的探险游在给“驴友”们带来快乐的同时,惨剧也是频频发生。其数字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仅据上海市旅游局法规处不完全统计,自2006年至今,因“驴友”探险活动发生的伤亡报告已达数十起,死亡人数44人,受伤12人,且伤亡报告呈逐年递增趋势。而从中国登山协会今年初发布的《2009年中国大陆山难案例统计》来看,2009年度共有44人死于登山户外运动山难中,分别发生于19个案例中,遇难人数较去年增加了约1.5倍。更有人用“井喷式”的,来形容2009年中国大陆的山难。
实际上,与国外相比,中国山地遇难人数还是较少的。而遇难事故的发生率也并不高。但需要我们十分重视的是,这些山难中大多数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暴露出在安全教育上、制度完善上、开展救援上等重要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和缺陷,不努力解决这些问题,“驴友”探险游的风险和遇难人数的增加不仅会继续扩大,还必然影响到旅游业的形象和健康发展。
“独行侠”的悲剧
任圣杰,1985年11月出生,在一所学校担任辅导员,平时爱好各类体育运动和户外旅游。
今年暑假,小任的目标是自驾游去西藏。7月13日一早,途经云南大理的他突发奇想想领略苍山之美,独自一人上山。谁知这人生中的第三次爬山却不幸失足坠入山谷,消失于茫茫苍山中。征服西藏成了永远的梦。
由于不熟悉地形,受伤的小任无法说清楚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发出7月15日最后一条短信——“孤松,直升机”后,任圣杰的手机彻底关机。“孤松”是指他身边有一棵大树,“直升机”是说希望救援人员用直升机来救他。但是他不知道,在连日浓雾和大雨的天气下,即便出动直升机也爱莫能助。而对于植被茂盛的苍山来说,找一棵“孤松”无疑是大海捞针。
奇迹与救援人员一次次地失之交臂。直到7月24日,救援人员在出事区域发现任圣杰的旅行包、身份证、手机,搜救才出现转机。25日上午10时,救援人员在离旅行包50米的悬崖下,找到了任圣杰,此时他已经去了天国,只剩下“孤松”独自含悲。任被发现时,遗体已经有些肿大,身边的竹子有被啃食过的迹象,救援队员推测他可能在多天前就因为饥寒交迫而遇难。
包一飞,上海探险家园的专业领队,有着十多年的登山探险经验。在他看来,任圣杰这次意外有很多次避免的机会,“他本可以不死”。
据资料显示,云南几乎每年都会有类似的遇难事故发生,但除了极少数意外是因为本人无法预料、不可抗拒的天灾所致,其他多数都是因为主观方面的麻痹大意所致。包一飞对此十分认同,“驴友”遇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个人素质问题,通常发生意外事故的都是个人行动,“其中,有90%以上的事故都能找到个人问题。真正的意外是很少的,很多可以说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驴友’切忌对自己过分自信。”
在这位专业级“驴友”的眼中,苍山比较容易征服,拥有良好的道路设施和详细的山峰地图,还有80%的手机信号覆盖区域,“攀登基本没有什么难度”。
但从家属提供的信息看,任圣杰徒步攀登苍山之前,查阅的全部是旅游资料,而根本不是户外运动资料。这一点大意,已经为意外埋下了伏笔。7月13日那天苍山天气晴好,任圣杰是穿着短袖T恤和短裤独自上山的。但天黑之后,苍山上气温急剧下降,甚至到了零摄氏度。虽然他是一个冬泳好手,虽然他的求生意志很强,虽然他身边20多米处就是一条溪流,但短衣短裤的他根本不可能连续13天抵御这样的低温。
当听说任圣杰只带了一把雨伞,连手机备用的电池和食物都没带就去登山,包一飞很反对任圣杰的这种“独行侠”户外行动,“‘驴友’出行最起码是要结伴。如果一个人独自去登山,一旦发生意外,就没有人可以帮他。”
由于准备不足,电池耗尽。加上任不熟悉基本的户外器材常识,没有携带GPS设备,导致在拨打求救电话时无法说出自己的具
[1] [2] [3] 下一页
原创文章探险游遇难人数增加将影响旅游业形象和发展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Article/78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