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最后一天,《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尝尽风波的海南开始了新一轮悸动。
一天之内涨价5000元,一月之内实现翻番,飙升的房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客,旺盛的需求又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天价楼盘。似乎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房地产成了国际旅游岛开局之年的急先锋。“房地产岛”的称呼也罢,“富人岛”的称呼也罢,国际旅游岛的开场锣鼓并非皆大欢喜,诸多异议背后既有对既往的警醒,也有对未来的担忧。尤其是国务院四月出台楼市调控政策后,今年以来一直领跑全国楼价的海南迅速进入观望僵局。
海南的楼市究竟什么样?海南的国际旅游岛建设起步如何?本报记者日前择海南的“淡季”实地探访,力图告诉读者更多的细节。
“应该很快了。已经完成了部委间的协调,获批或许就在月底月初。”
5月27日,谈及上报国务院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一位参与最后定稿的政府“智囊”显得信心十足。此前的全国“两会”,海南官员表示代表行动纲领的《规划纲要》将在三月底获批,两个多月的延期引起了诸多猜测。
这一天的《海南日报》上,赴京参加世界旅游旅行大会的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诚邀国际旅游界共同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同一天的《海南日报》上,三亚房企组团在太原卖房。“为什么选择山西?”三亚的官员回答媒体提问时直言:“如果没有市场,企业根本不会来。”
而《海口晚报》上,还能找到这样一条新闻:连涨12个月后,海口房价在4月停涨。和二手房价格环比略降相比,新建商品房中普通住宅环比持平,但同比录得76%的涨幅,至于高档住宅,环比依然保持0.1个百分比的微增。
这一天的海南省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上,海口的商品房当日成交套数是15套,成交面积1366平方米,成交均价6465元/平方米;三亚的成交套数为12套,总面积1622平方米,成交均价24635元/平方米。
“祝贺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口世纪大桥桥头的电子显示屏,反复滚动播放着这条信息。时间已经过去了五个月,国际旅游岛的开局收获了“非一般”的速度,也收获了“非一般”的局面。
GDP增速再次领跑全国,“非一般”速度喜中带忧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1%,全国排名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7.1%,全国排名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8%,全国排名第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6.9%,全国排名第一;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长88%,全国排名第一;农业增加值增长7.3%,全国排名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7.5%,全国排名第一。
今年第一季度“前所未有”的七项全国第一,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局之年的首份季度报表。“海南经济步入发展快车道,体现了速度、效益和质量的统一”,统计官员的分析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速度的快无疑很诱人,但跑得快同样也意味着出错风险的增大,“非一般”的开局速度往往让人联想起上一次的速度“登顶”,接受本报采访的海南理论界人士普通表示:“宁可慢一点,快了易出错。”回顾海南22年的建省历史,这个容易“激动”的海岛,每一次政策利好往往都伴生着或大或小的风波。
1992年开始的地产狂飙一直是海南最惨痛的记忆。借助新一轮开放东风,来自全国的资金急剧流向这个并不大的岛屿,集中砸进楼市,1994年的宏观调控挤破了房地产泡沫,留给海南的是一个难以收拾的烂摊子:594万平方米的空楼、1135万平方米的“半拉子”工程、255亿元的不良资产和债款、2万多公顷的闲置土地,以及一顶“金融高风险区”的帽子。当全国第一的头衔再度出现,学界想得更多的是预警,毕竟当时的海南也曾经拿下增长冠军的称号:1992年海南GDP增长22.4%,省会海口更是GDP增长114%,但经济泡沫破裂后的1995年,全省GDP增长4.3%,至建省以来最低点,海口市GDP增长仅1%。
海南大学教授、海南省社科联副主席曹锡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旅游岛建设以房地产飙升标志拉开序幕,这是始料未及的。但是,国际旅游岛战略成为楼市“井喷”的起爆点,这同样并不令人意外。
“经历了15年的沉寂,海南楼市积累的价格空间实在太大了。”1988年就落户海南的曹锡仁做了一个比较:1992年,海口的房价是每平方米6000元,同期杭州西湖边的房子只有2000至3000元;15年过去了,西湖边的房价已在每平方米5万,而海口却从6000元回落到3000元,即使是在去年11月,也才增长至5000元左右。曹锡仁表示,统一的市场背景下,海南的房价不可能和全国存在这么大的差距。“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是用多长时间来消化这个价格差,是用5至10年的温和方式,还是一个月或者半年的刺激方式?”
一个月的时间里追平了20年积累的价格差,海南楼价的“过快释放”带来了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