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旅游资讯 >> 正文

《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茶风古韵

作者:heppo    旅游资讯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6
  夷山深处的桃花洞观已有800多年历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宗教,道教推崇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武夷山中的茶,吻合了他们崇尚自然的本性。借助茶的灵气,似乎可以帮助他们在修炼的过程中触摸到大自然的道法。如今,来自海内外的佛教界人士都会在登武夷山、品武夷茶与武夷山上寺庙僧侣的交流中找到精神上的共鸣。

  建于唐代以前的天心寺是武夷山最早的佛教禅院,历史上它几经兴废,命运坎坷。但那古老的禅茶之风却被精心地传承至今。茶禅一味,壶里乾坤,在漫长的岁月里,僧侣们以茶为伴,武夷茶至今被他们赋予了超凡的文化品味。“茶韵”这个概念因此变得鲜活具体。然而,如果茶仅仅是僧道者的杯中之物,那么这份优雅、超然就很难走出寺院。寄情山水、探幽访胜,是历史上文人士大夫的性情所在。在儒、释、道交相辉映的武夷山,寺庙道观,成为宋代文人驻足交往的最佳选择。最终,宋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促成了武夷茶风的兴盛。

  800多年前的一天夜晚,朱熹来到武夷山中的天心禅寺,与方丈品茗夜谈。禅茶原本一味,当澄净的水流注入质朴的兔毫盏,茶的馨香渐渐弥散开来。刹那间,心灵有如惊鸿一瞥。朱熹在茶的苦涩和清香中曾经感悟到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在这之后,他留在了武夷山,在山中建起一座书院,这就是日后被誉为理学圣地的中国最有影响的“紫阳书院”。当年,书院的门口,甚至还有一棵他亲手栽种的茶树。朱熹的一生,在武夷山中度过了50年的光阴。伴着脉脉的武夷茶香,他在这里讲学、著述、思考,把那些影响中国近千年的理学思想逐渐完善,传播到大江南北……

  当年,《朱子类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朱熹在向学生讲学时说,“如这盏茶,一味是茶,便是真才,有些别的滋味,便是事物夹杂了。”朱熹以茶喻学,认为学问要像茶一样,贵在真味,一味研透才有真才实学。《朱子语类·杂说》中还记载,他曾说过,“茶本味苦,吃过却甘”,茶是苦与甜的辩证统一体。朱熹认为,理学之道与茶性是相通的,饮茶与修身励志的切合点就在茶的本性上。茶,体现出了中和之理,融合了儒家理学文化思想的精髓。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当年朱熹就是这样顺流而下,与他的朋友们在武夷自然山水中品茗论道的吧。摩崖石刻上的茶灶二字据说是朱熹亲笔题写。当年在这石灶之上,和朱熹一起品茗的,还有陆游和辛弃疾,他们三人同处一个时代,因为字号各带有一个“翁”字,被后人尊称为“武夷三翁”(辛弃疾字瓢翁,陆游字放翁,朱熹字晦翁),三人在力主抗金的政治抱负上肝胆相照,更对武夷茶有着一份特殊的热爱。而在武夷山中,这样的佳话还有很多……

  王旭烽:“武夷山是个物华天宝之地,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之乡,完全可以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上赞美武夷茶。”

  光阴流转,无论武夷茶的制作技术和品饮方式如何变化,它发端于唐宋时代的那份高雅幽远宁静和谐的茶风古韵却是始终如一的。由此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武夷茶文化成为了世界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上一页  [1] [2] [3] 


原创文章《走遍中国——武夷山茶文化》解说词第四集:茶风古韵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Article/3958.htm
 
热点景区
旅游资讯排行榜
最近更新的旅游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