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罗城古镇:山顶上的那只船
罗城古镇,位于四川犍为县东北部,距乐山市 60公里,素有"山顶一只船"、"中国诺亚方舟"之称。古镇主街凉厅街俗称“船形街”,始建于明代崇桢元年( 1628年)。时至今日,这条幸存下来的老街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代老四川文化的人文风貌。
船型老街
从清真西寺入街漫行,约百多米的上节街起,两边房屋渐渐呈椭圆状分开,至有古戏楼开阔处为最宽街面达20米,然后房屋又逐步收缩靠拢,最后头结尾于高大白色的灵官庙。从房顶或高处俯视好像两百米长的一只大船正扬帆前进。中间古戏楼好似船舱,川主庙船头的石桅杆,又如大船桅杆,“灵官庙”旁边“过街楼”恰似船舵。
街头的茶馆
这条古街传说是来自一位秀才的启发,罗城自古缺水,是有名的旱码头,年年干旱自古就有“罗城旱码头,滴水贵如油”的说法,在明崇祯年代一位外来的秀才到此看到干旱的情况便吟诗一首“罗城旱码头,衣冠不长久。要想水成河,罗城修成舟......”小镇的人一梦惊醒,于是就对小镇来了一个大改造。
这条遍体浮动着迟暮之美的老街据说是中国惟一一条船形的街道,“船形街”的两侧是木结构的长排旧瓦屋,临街一面的屋檐异常宽大,形成了叫做“凉厅子”的罕见长廊,其支撑点是一百多根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的旧圆木。几百年来,罗城人在这不怕雨淋日晒的“凉厅子”下喝酒、吃肉、饮茶、听小曲、掏耳朵、抽叶子烟、卖狗皮膏药,享尽了人间红尘的清福。“凉厅子”下原来有一些如今已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老字号店铺,如三元号、丰泰店、亨又亨、四能堂、长清源等,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服装店、小食店、百货店、日杂店、五金店、理发店、葬品店、旅馆、茶馆、武馆、鞋庄、影楼、歌厅、诊所,其中茶馆的数量最多,大概有十几家。
本文关键词: 罗城古镇 船形街
相关目的地: 国内 四川省 成都市
古镇旧居
肖斯塔科维奇曾说:“许多事物在我们眼前老去了、消逝了,可是,我想,许多似乎已经时过境迁的事物最后会显得新鲜,强有力和永恒”。这段话令人伤感,因为在今天,生活在四川这片土地上的大多数人,已经意识不到在世界面前代表着四川文化的正是古老的船形街,而不是到处气象一新大兴土木的成都。
从清真西寺入街漫行,约百多米的上节街起,两边房屋渐渐呈椭圆状分开,至有古戏楼开阔处为最宽街面达20米,然后房屋又逐步收缩靠拢,最后头结尾于高大白色的灵官庙。从房顶或高处俯视好像两百米长的一只大船正扬帆前进。中间古戏楼好似船舱,川主庙船头的石桅杆,又如大船桅杆,“灵官庙”旁边“过街楼”恰似船舵。
街面为青石板铺地,整个古镇的线条给人以奇特古香古色的感觉。各行各业紧紧集于如此狭小的黄金口岸,近400多回族同胞开设的清真教门馆都在这个范围内活动而井井有条,汉回两族人民相处十分和睦融洽,这为古镇增添了新奇繁荣。
古镇有七大闸门,九条街与四小巷口。六闸门是长瘐门、中和门、启明门、霭吉门、水星门、太和门、明远门。街是正西街、正南街、中菜市、半边街、兴隆街、兴顺街、石桥街、横街、兴街、街巷都为石板铺成很有古镇特色。
老店铺如“三元号”、“万泰祥”、“民乐园”,“铁山春”、“祥泰天”、“亨又亨”、“天然居”、“舟和圆”菜坊、名吃,"船中楼"客栈,"杏花村"酒家,"雅仕居"、"丰泰号"、茶馆,"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等招牌。赶集和庙会,逢年过节"黄金周"等喜庆日子里,车水马龙,摩肩接踵。
铁山遗迹
罗城铁山是:“李·蓝起义”部队驻此的根据地。现已搜集“求贤诏”书和数万字史实资料。
李·蓝起义。公元1859年至1865年云南省昭通地区大关县下十六牛皮寨的李永和、蓝朝鼎所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部队转滇、川、鄂、豫、陕、甘六省,其规模经营权仅次于洪秀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起义军叫“顺天军”,李永和称“顺天王”,年号为“顺天”。反清政治口号是:“旧主本仁慈,恨尔贪官以救民,愿为黎民造福分豪富济众,但愿大众归心。”同时提出开科取士,重用人才,发出“求贤诏”书。“求贤诏”在《犍为专·李蓝史袋》中可考。“求贤诏”书,第一次提出反帝的口号,用战斗把洋鬼子赶出中国去,其意义相当深远。军队在铁册练军、种地。同时还制定了征粮政策;打烂旧政权制,保护工商业的政策。采用“以逸待劳”,“埋伏包抄”,“四面出击”,“小型出击”的战术,多次击败清军的包围。
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罗城“红灯教”起义,驻扎于铁山上。
本文关键词: 罗城古镇 船形街
相关目的地: 国内 四川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