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很浓,这是一个初冬的周末。
我和朋友河流、许昌都不想改变登八面山的约定,早早的便带着简简单单的行囊上了路。我们是第一次登八面山,不熟习上山的路,但那宽阔高耸的八面山就在眼前,我们并不担心会迷失方向,因为心中和眼里都有山在指引。
(一)
一路上,我们或说或唱,信步而行,有登山经验的河流不止一次的提醒我和许昌:不要抱有某种阴谋,我们的目的只是登山,只是感受山的存在。是的,我们只是为了走进向往的森林,走进那种平静而博大的胸怀。
两个小时后,我们到了观音岩的脚下。观音岩是登临八面山顶的一个重要关口。我们坐下来休息了一会,起身欲行时才发现面临两条山路的选择,那一条是通过观音岩的路?三个人都没了把握。这是个关键的选择,虽然每一条路都能达到目的。正在这时,一对上山去砍箬叶竹的农民夫妇跟了上来,为我们指引了方向,并与我们同行。夫妇俩有意放慢了速度,陪我们一起上路,并向我们讲起山上的故事。他俩与我们本是陌路相逢,却视我们为亲友,那种山民特有的淳朴、善良深深的打动着我,我为山里人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感动。他们让我在冬天的八面山感受到了一种真切的温暖。
浓浓的雾,在此时将山下的距离深深的淹埋。
(二)
走在观音岩那危崖陡壁上的栈道上,我们都走得都很坦然,据夫妇俩说好多人在这里是提着心爬上山崖的。因为今天雾太浓,我没看到自己的脚边是多少深的山谷,只觉得是在云雾中行走,飘飘若仙的心景让我无法相信这段路程处处面临着生命的危机。时而用手摸一摸湿润的岩壁,让山的温度和湿度渗进体内,心在这种渗透中一次次颤动。
如果天气好,观音岩本是极目远望的好地方,你会感受到将那座城市踩在脚下的感觉。举目望去,在八面山脚的城市里本可当山来看的仰头山,此时也只是脚下的一个逗号。然而,今天却不能,因为有雾,我们登山只是为了登山,离开山下的城市,并不是为了要藐视它、忘记它,也不是要借山的高度来安慰甚至玄耀自己,我们只是为了在另一种更接近生命本性的环境里感受绿色与万物呼吸的拥抱,忘记身边的繁杂与纷乱,远离那种高高在上的虚荣。
我们的想法在这种天气显得更加完全彻底。
(三)
登上了观音岩,与那对农民夫妇分了手,我们开始在山顶莽莽的森林中穿行。
飘落的雾珠和小雨混在一起轻轻的将我们抚弄和湿润,脚下是树叶积淀的深深的土层,踩上去柔软而富有弹性。地面上那种绿得发黑的地衣如深深的织绒,能感觉到有水气和生命从其间冒出来,能让我们想到生存的全部意义。
森林里黑黑的,漫步其中,你不用再去想着方向,一眼望去除了树还是树,此时的山已经消失。我们就象大海中小小的鱼被无边的水所包围。河流、许昌和我都在林中学着狼嗥,让我们平日里羞于展现的一面在八面山宽大的怀中放肆。我们高唱不太熟的山歌,比谁吼的“啊”最响、最深、最长,就象是想要让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朵花都知道我们的到来。我们不需要掌声和目光,只想听山的回音。山的回音绝对比那些掌声和目光更加激动人心,更加能激励我们在雾中前行。许昌还把一块山顶的石头装进了行囊,就象是一个即将远行的游子拉着母亲的手那样神圣和隆重。
不觉我们已来到一个叫穿洞的地方,一段路从山洞里穿过。这里是另一条上山的路,这条路是百年前山民们修的一条上山朝圣的路。我们今天要将它作为下山的路了。
穿洞洞口的石碑吸引了我们,我们用草在上面一擦再擦,将那用石灰涂写的封山禁伐标语除去,然后认真的读着那些虔诚的姓氏(明知道上面不会有我们的名字)。那被风雨淡化的的记录中有一种神圣的精神在闪着光,在召示着山的吸引。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走了八个小时的山路了,天色渐晚,我们回到了山脚,雾已在不知不觉中散去。这八个小时留在我们身上的除了关节的酸痛和一身的雾水,更重要的是那雾中的八面山送给我们的关怀和感悟。
来源:陈彤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