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平江县城乘汽车出发,沿平修公路一直走到龙门镇与江西省修水县交界的地方,再往西北的平江县境折转约五公里,就进入到平江县的大坪乡。公路的右侧是一片广阔的田野,一条碧澄的沙河平静地流淌;公路的右侧是一片仿佛重现桂林山水般精美的石林。群峰突兀,绵延上十里,山上缭绕着白云,构成极为别致壮观的景色,这就是令人萦怀梦牵且隐藏着无数神奇的石牛寨。
金秋时节,我们一行在当地老乡的带引下,连续三天饱览了这里的景色,仔细揣摩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此一瑰宝,追寻历史的足迹,广泛开展了石牛寨探奇活动。仅将见闻记述,以飨读者。
一、奇妙的石林景色
石牛寨景区在平江县大坪乡浆市片境内,包括了新义、新坊、扩大、孚东、孚西五个村范围,一片约十平方公里丹霞地貌组成的奇特自然地理环境。在相对平坦的田园上,无数矗立的奇峰,一个连接着一个,紧密地组成了一道壁立千仞的壮观奇景。在山峰的边沿,远远望见一巨石,酷似一条耕牛,皋叫着朝山下直奔下来,真维妙维肖。于是,山寨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石牛寨。离石牛寨不远的黄龙山上,又有三丘俨似刚犁过的石田。故此,古人曾有诗云:"谁向秦皇借一鞭,岭头笑把石牛牵。凌空驱到仙岩畔,犁破黄龙三亩田。"其描述确实贴切。
我们沿着东南面的一条小道登山。在向导的带引下,在陡峭狭窄的石径上,缓慢地往上攀登。当到达巨大的峭壁前面,就见到高高的石峰上,平整托放着一块规整端方的巨石,恰似一方古代的官印。向导告诉我们,这就是镇山之宝的官印石。继续前行,山路更加窄而陡,而奇特的石林又更为壮观。约半个小时后,我们就登临到壁立千仞的石壁跟前。随着向导的指点,我们看到了一尊高约数十丈的石佛。细细看来石佛眼、耳、口、鼻清请晰,体态安详,因此,也就有了石佛山的名称。这里的峭壁下有祖师庙。庙依山而建,庙里香烟缭绕,尽管在高山之上,却仍然香客不绝。庙前有一观景台,台上建有亭,形似凌空展翼,颇为引人注目。我们登台下瞰来时之路,全悬挂在脚下。远看进山游人,又似蚂蚁一般在弯道上蠕动。极目四顾,公路、河流宛如飘带,缠绕在一片金黄的田野上。再看我们将继续进山的路,真又使人产生胆怯。好在导游加数家珍般介绍前面还有无数好景色的吸引,才使我们重新抖擞精神迎难而上。
沿着石岩攀行一段后,我们就进入一线天之中。只见两面石壁矗立,我们在石缝中穿行,宽处仅尺多,窄处须侧身方能前行。石缝中阴暗潮湿,抬头仅见不足一尺宽的一线蓝天。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穿过近两百米的"一线天"后,眼前才又展现一片豁然开朗的境地。方知我们巳到达山顶。导游指着一个光秃秃的石峰告诉我们,那就是天门。石峰高立,光荡得一尘不染,呈椭圆形,四面都是万丈深渊。据说胆大的可以一直走过去,我们看一眼都感到不寒而慄,谁还敢去轻易冒那个险,只好作罢。
过了天门,又走了一段山路,远远就看到了鸳鸯石。山头上两个巨石,恰似一对鸳鸯依偎在一起。他们俩千万年相亲相爱着,谁都不忍去惊动他们。往前又到了棋盘石,一个光洁平整的石面上,长出横竖花格,隐约可见一盘巨大的棋局,自然凡人是无法在此下棋的。我们接着来到了一座被风化剥蚀的山峰面前,细看俨似一尊观音菩萨端坐在莲台之上。导游告诉我们这里叫观音坐莲,我们都认为确实很形象。越过观音峰就到达了仙人桥,只见一湾巨石把两座高耸的山庄连接起来,人们可以从此仙人桥上走到另一山头,桥上下瞰极为惊险,真可谓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
越过仙人桥后,我们又绕道游览官帝岩。在新坊村富子组不远有座大山岩。此岩恰似一口倒盖着的大锅,中间高有两丈,长约七、八丈,宽足四丈,岩的左右各有一个园门可供游人进出。即使同时两三百人进去仍不觉拥挤,其宽敞令人钦叹。我们进到岩中,顿觉凉风习习,浑身舒爽。稍作休憩以后,我们又顺路游览了"三星伴月"、"金坛藏珠"等天然奇石形成的景观。前行两里就到了山下阳原石前,一孤独高约10米的圆柱,拔地而起,恰似男人的阳物直傲苍穹,它与山北的女阴石隔山而生,阴阳交合始有生命延续,石牛寨称为天地钟灵退化所出,诚不虚妄。
我们在山上看到了神形兼备的仙人醉酒,深奥莫测的鸟龟岩,临空飞泻的陡水岩等石林奇观后,顺便参观了山下的静严寺和山上的白衣寺。据《同治平江志》称:静严寺乃宋代所建,"寺后有莲花石,前有龙溪,景极幽旷"。从坍塌的废墟残迹中,约略可知当年其规模十分宏伟。当时传说,此寺原有僧牢,曾经是佛教徒中违反教规的僧侣监禁和服刑的地方,未知其详难以确定。然而,清代咸丰年间,此寺主持卧云和尚颇具传奇特色。他曾写过一首楹联聊以自况,谓:"懒之已极坐还卧,痴到无聊思入云。"故又自号"懒痴"。因他别名朗月,故当地人都叫他朗和尚。这位朗和尚曾不愿留宿一位往湖北通城去的罗先生,便口占一上联:"通城不通,罗先生四维有路。"可那罗某也非等闲,随口应道:"静严难静,朗和尚良月无缘。"即拂袖而去。如今面对静严寺,追忆这些往事,顿生许多浮想。山上的白衣寺,规模虽不及静严,然尚可见其概貌,至今寺侧仍屹立着三座完好精美的梵塔,足证其当年盛况。
我们一行寻古访幽,在山顶上谈笑间不觉走了七八里,所见土地平旷,田、水圳、屋舍随处可见,与山下丝毫无异。导游告诉我们此寨上有田土200余亩,原来有两个生产队,几十户人居住。现在因为寨上条件艰苦,尤其出进不方便,于是居民大都陆续搬下去了,至今仅剩5户,大概不久也会迁出去。我们往回走的路上,远远看到一大片平地,足有上百亩。据导游介绍,那就是古时设寨筑坝形成水泽的地方。环视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