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湖南旅游 >> 正文

南 岳 游 记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6
  不虑封侯。

边吟边行之间,我们已经发现小道边的或隐或现的奇石上刻着一些词句,多是古人吟咏南岳的诗文。想来这就是穿岩石林了。这段上行的山路较长,人们走到这儿大都有点喘。在这里设个诗林,供大家边歇脚边欣赏倒也是个不错的安排。不过走得兴起,也顾不得歇脚赏诗,我们一鼓作气来到了半山亭。半山亭,顾名思义,那是到了祝融峰的一半了。这里有两条路,一条直上祝融峰;另一条通向西面南台寺等几个景点。看时间刚刚十一点,又感觉不到饿,因此决定先向西行。向西的这段路是下山,走起来颇有轻松的感觉。我们很快经过了在被毁原址上重建的玄都观,人造新景观麻姑仙境等等。说句实话,实在是乏善可陈。其实在这种自然风景区,现代人造新景观实在是越少越好。
再往前的五公里景区内分布着磨镜台、福严寺、南台寺等几个景观。别看它们或是只剩几块顽石,或是建筑物残存破旧,但在中国的佛教史上可是大名鼎鼎的胜地。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其传播的中心与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一起一直在北方,至唐宋之际达到极盛。在唐朝,佛教八大宗派交相辉映。特别是禅宗,自从六祖慧能大师在广东曹溪(今韶关)开坛布道后,门下弟子中名师辈出。后来这些人各立宗派,并大多在湖南、江西活动,故而被称为南宗禅。南宗禅对后来的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其中一派学说更是远渡重洋传到了日本,对日本佛教的发展也大有裨益。南岳衡山以地利之便,适宜修行,深得禅门僧众的垂青,因此留下了众多的遗迹。
禅宗大师怀让的墓就在磨镜台。对禅宗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禅宗在传到六祖慧能大师后,再没有确立一位能得到一致认可的七祖。但是怀让作为慧能大师的弟子,却被后世许多僧众尊称为禅宗七祖,可见其在佛教中的历史地位。怀让大师在南岳修行时,一天看见一个年轻和尚连日里在一动不动的坐禅,苦心修炼,于是就拿了一块石砖,一天到晚在这个年轻和尚的身边磨。磨了几天后,年轻和尚忍不住问:“这位师傅,你不停地磨石头做什么?”
怀让回答说:“做镜子。”
年轻和尚笑道:“石头怎么能磨成镜子呢?”
怀让反问:“你在这里坐着不动是干什么?”
年轻和尚回答:“我坐禅是为了修炼成佛啊。”
怀让接口道:“磨石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
年轻和尚闻言顿有感悟,于是追随怀让修行,终于也取得了大成就。他就是佛教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马祖道一禅师。这也就是磨镜台这一名字的由来。
由这件事看来,怀让大师是个极其高明的教育家,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就是嘛,成佛是目的,坐禅只是手段。把全部精力放在如何坐禅上,以为天天坐在那就能成佛,那可是本末倒置了。更何况究竟什么是佛?光靠坐禅能成佛么?千古不变的问题,芸芸众生如我辈却又有谁能答得出呢?还是《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希迁和尚曾经大阐佛法的南台寺,慧思大师曾经普度众生的福严寺也都在不远处。可见当时禅宗在南方的盛行。在福严寺里我意外地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记述着彭玉麟曾经在此隐居。彭玉麟是晚清太平天国时期湘军名将,是水军的首席指挥官。他功成身退隐居在此,实在是选了个好地方。想想湖南在近代中国确实是人杰地灵。衡山以七十二峰的缥缈奇幻著称,而三湘大地的儿女就像这七十二峰般多姿多彩。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到黄兴、毛泽东、刘少奇,领百年中国之风骚,实无出其右者。然而英杰已成千古,功名本是黄梁。功成名就而又能悠游于林泉之间如彭玉麟者,实在要有大福气才行。不知这是不是他当年要隐居在这禅门大德弘法之处的原因。胡思乱想间得诗一首:

《过衡岳磨镜台》
寻径秋山隅,古寺沐禅风。
汉草妆晨霭,唐松恋晚钟。
人情有南北,佛法无西东。
出入娑婆界,空色一心同。

双腿虽然好使,肠胃早已不堪。回到半山亭已经下午两点,忙找了个小饭馆进餐。佛家讲究过午不食。我等凡夫俗子一顿不吃也受不了。不但要食,而且还不得不大食特食。我和老吴边吃边定下大计:下午直上南天门住宿,明早登顶祝融峰。水足饭饱,拖着已经疲惫的双腿,我们于下午三时开始了至今仍感觉有透支体力之嫌的征程。
从半山亭向上,古道渐陡。午后的太阳威力越来越小,走在树木掩映的小道上,山风扑面,寒意陡生。几里山路下来,汗水已经顺着脸颊流淌,似乎是在告诉我们,祝融火神不是那么容易见到的。小路上间或出现几个景点,如竹林道院、铁佛寺等,大多是几间破旧的房子。虽没什么意思,但正好让我等登山者歇歇脚、喘喘气。不过有一处不能不提,那就是邺侯书院。此处原是在唐朝被授爵邺侯的李泌在衡山隐居读书的旧址,所以建造了这座书院来纪念他。
李泌是中国历史上很有意思的一个人。他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自幼熟读经史,精通佛老。据《新唐书》记载,他七岁时就因为在唐玄宗面前对答如流而被视为神童,而且居然被当时的宰相张九龄呼为“小友”,也就是以朋友看待。他长大后做官,因为受到杨国忠的排挤而隐居嵩山。安史之乱时,由于早年和唐玄宗的太子,后来的唐肃宗是老朋友,因此得到重用。唐肃宗几乎什么事都要请教这位李泌,但是他拒绝做官,常常穿着一件白衣服跟在唐肃宗左右出谋划策。后来又受到排挤,于是他主动辞官,到衡山读书隐居。到了唐肃宗的儿子唐代宗即位后,又把他招回来做宰相,手握大权,直到六十八岁寿终正寝。
之所以说这个人有意思,是因为他几乎就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型,是他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为帝王师—> 治国平天下—> 功成身退—> 寿终正寝—> 千古留名。当然,单以退隐而论,李泌似乎被逼退的成分较大,属于名哲保身,以退为进的策略,所以屡次退而复回。这点不如汉朝的张良,虽然也是为了避开复杂的政治斗争,有名哲保身的成分,但毕竟是主动退,不后悔,一去不回头。不过从一生的际遇来看,能达到李泌这种程度的,中国两千多年来也没几个人。不信我们可以大致统计一下。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绝大多数连上面说的第一关与第二关也过不去,根本没机会入仕当官。即使好不容易谋个一官半职,大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原创文章南 岳 游 记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92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