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关于湖南省通道县万佛山的资料,都提到了这里独特的“侗文化”——它们集中在通道阳烂至坪坦近50公里的狭长地带,万佛山丹霞地貌区之南,其萧然世外的风情与自然天成的丹霞景观互为呼应。
在县城南郊的独岩丹霞风景区,我们看到了最具侗族特色的鼓楼与桥。它们在丹霞山峰的环绕下,安静地伫立,让人产生一时的恍惚:在时光的流逝中,是它们曾无语而温暖地陪伴这些山峰,度过漫长地质史中极其短暂的一段风雨。
据相关部门初步统计,通道县境的风雨桥约有180多座。此前,据我们所掌握的资料,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风雨楼有108座,就已经号称“全国乃至世界之最”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欧华川——一名基层乡镇干部,曾以极其长远的眼光,使天赐的万佛山“丹霞”得到保护。今天,这些古老独特的侗族建筑,更期待着人们的关注。
没有图纸的风雨桥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所以侗族风雨桥的渊源也难以追溯。
张柏如是通道本土的侗文化研究专家,2002年,由其撰写的《侗族建筑艺术》一书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专著中他指出,侗族以“佬、坦、绞”3大支系为主体,各支系都有其突出的文化特征,如“佬”支系擅长织锦、刺绣,“坦”支系最会制作陶器,“绞”支系则建筑技艺精湛,尤其注重公益建筑,如鼓楼、寨门、桥等。
湖南通道的侗族即属“绞”支系。
风雨桥,原称“花桥”,因桥上所建亭阁及桥内梁、栏板多有艳丽彩绘而得名,又称“福桥”、“龙桥”。侗族花桥都是跨水而修,而且基本都修在寨子的下游,大多并不在交通要道上,也不一定完全为了避风雨。在更大程度上,这些花桥是一种象征——“为风水龙脉的地理观念而修建”,挡住寨子的福气、财气不外流。
“风雨桥”这个称呼始于1965年郭沫若为广西三江县程阳桥的题诗:“艳羡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层高。”此后,“风雨桥”的说法便广为流传。
仅在通道陇城镇至皇都侗寨二三十公里的乡村公路沿线,我们就看到了15座风雨桥。
同行的通道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段吉林说:
“我们这次看的桥基本都在路边,下次带你们去更远的寨子,那里的风雨桥更古老、更漂亮。”
15座路边的风雨桥,相隔最近的不到100米。最早有建于清初的,也有民国时修的,还有上世纪80年代的新桥。不论年代远近,一律纯木结构,覆黑瓦,木栏、木板,长廊,只不过有的简朴、低调,有的华丽、精致,如短调、复歌。
所有这些风雨桥,至今都在使用。
看着一个个着侗装的男女,或成群结伴的小孩子,啪嗒啪嗒地踩着木板桥面,一阵风似地穿过,我总疑心他们的背后拖着一条光阴的影子。
段吉林告诉我们,侗族的风雨桥是公益建筑,都是当地村民自愿募捐修成的。一般是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合计,“寨子需要架桥了”,然后召集全寨人一说,大家都响应,即可动工。如果是工程较大的桥,会在老人中推举几个“化首”(组织募捐的人),分头往别的寨子去发动募捐。
我们遇到的15座桥,每座桥身内都挂有“功德匾”,从“何春福捐3角钱,韦秋三捐青布5尺,捐工一天”到“吴氏信捐4元2角1分,何景文捐68元”,不论本村还是别寨,甚至包括来自“长沙、贵州”的,所有捐募者的名单,无一遗漏,且不分先后。
更不可思议的是,侗族工匠建桥是没有设计图纸的。
古时候没有,现在也没有;建桥如此,修鼓楼也是如此。像独岩丹霞景区的鼓楼,建成于2001年,21层檐,具体高度是多少,据说连修楼的“大师傅”也说不清。建桥的时候,他们只有一些钻了孔、打了墨线的柱子堆放在一起,每个柱子上都写着“第几排第几根”。
完全凭借经验和想象,那些大大小小、或简朴或华丽的风雨桥在建成之前就已被建桥人了然于胸,工匠们这样超乎寻常的创造力实在令人惊叹。
正是这些没有图纸的风雨桥,历经岁月风雨,仍呈现出澹然平和的气质。
这是一种值得尊敬的气质。
用它安妥心灵
中步桥,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中步村。
这是我们见到的第一座彩绘桥,名副其实的花桥,建于1952年。桥墩为大青石筑成。桥的两端与中部都建有3层阁楼,楼檐连接紧密。桥上有整梁彩绘,但明显被石灰遮抹过。桥上有两个村民正坐着乘凉,他们说梁上的彩绘是在“文革”时被抹上石灰的。
中步桥的桥身为木板长廊。与它平行距离两三米左右,2003年建了一座露天水泥桥,专门用来过机动车。
与之相比,风雨桥似乎更适合用来安妥心灵。
一个人,一座桥
新桥,同样位于中步村 。
这座桥外观朴素,很少见的没有使用密檐结构,而是单檐。但它另有特别之处,即主桥一侧还延伸出并排的一条窄窄的通道。这是人畜分道桥,人走大桥,牛走小桥。
两座桥的桥面都非常干净。当时,我们看到有挑着鸡笼径直走过小桥的,也有骑着自行车一溜烟穿过小桥的。
令人吃惊的是,一辆手扶拖拉机居然也轰轰隆隆上了大桥。桥面是木结构,我们很担心它的承重力。开手扶拖拉机的师傅姓杨,他说,这座桥的年龄就是他的年龄,这座桥的名字就是他的名字。因为这座桥竣工的时候,他正好出生。
师傅叫杨新桥,60岁。
繁华旧影,无从寻觅
普济桥,位于通道县坪坦乡坪坦村。
这座在坪坦河上籍籍无名的桥,2002年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被誉为“桥梁化石”的风雨桥自有其独特之处:桥的两端各有一个半空心石墩,直径约三四十公分的圆杉木柱被当作伸臂梁插在石墩内,并以大卵石压住,然后再叠梁再压卵石,直至在桥中心合龙。这种罕见的造桥方法,建筑专家称“只在教科书上见过”。
普济桥的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桥梁木题记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民国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