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故事’现在开始,出发!”
“咚锵,咚锵,咚咚咚咚锵……”
2月28日晚7时,随着宜章县县长欧阳锋一声令下,喧天的锣鼓声顿时响起,早在县财政局门口准备好的“夜故事”巡演队伍迈开脚步,一台台维妙维肖、寓意深刻的“故事”向人们走来。
“夜故事”是将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剧人物与新人新事等定格于一个个抬桌上,运用服饰、道具、布景和音乐等戏剧表现手法装扮好表演者,然后由2人或4人抬起巡游,令人观其型而会其意。据介绍,宜章县城关镇“夜故事”起源于元末明初,在每年农历大年初一至元宵佳节期间举办,元宵节达到高潮,深受群众喜爱。1995年,宜章县城关镇因此被省文化厅授予“文化艺术之乡”称号。去年,“宜章城关夜故事”成功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夜故事”巡演队伍走到哪里,哪里就成了欢乐的海洋。“好看!真好看!”队伍来到环城路与宜兴路交汇处时,挤在人群中的李小彪兴奋得大嚷大叫。他是梅田镇小泉村村民,晚上6时不到,就带着老婆孩子从乡下赶了过来。他告诉记者,他们村有50多人前来观看。
“崽崽,这个好威风的是哪吒,后面那个胖胖的是猪八戒。以后你要做勇敢的哪吒,不要当懒惰的猪八戒!”巡演队伍走到南京路时,住在城关镇四方井社区的刘德胜,指着“哪吒”和“猪八戒”,当场教育起9岁的儿子来。他说,宜章人喜欢看“夜故事”,是因为从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这个活动办得好。
记者跟随绵延近2公里的“夜故事”走上街头,只见大街小巷挤满了人。据县文化局局长黄海云介绍,这天晚上共出动87个“夜故事”,抬桌参演人员达5000多人,观众在20万人以上,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得知县城107国道十字路口的天桥是“夜故事”必经之地,数万人挤在这里等待。8时30分,在人们千呼万唤中,巡演队伍缓缓来到天桥。先是《狮阵》表演,48头金灿灿的狮子争绣球,惹得观众一阵欢笑。接着《智取宜章》、《观音送福》、《八仙过海》等节目,引来观众阵阵叫好。当《七品芝麻官》中头戴官帽、身穿官服、手摇扇子的6岁“芝麻官”被翘杆高高举起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叫和呐喊。由一六镇120名农民表演的“故事”《长龙》长逾100米,在天桥下交错盘旋,尽情戏耍,不时赢得雷鸣般的喝彩声……
演者乐陶陶,观者喜盈盈。巡演队伍走远了,86岁的杨金竹老人仍坐在路边,久久不肯离去。她动情地告诉我们,她是从小看着“夜故事”长大的,但今年的故事最多、最好看。
据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