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湖南旅游 >> 正文

(游记)湘西行之洪江古商城侧记(二)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8
        沿小巷走着,突然听到前面有一片锁乐之声,还放着鞭炮,我们连忙跑过去,以为是哪家娶新娘子,谁知到跟前一看,只见一扇大门里高高地挂着一个黑黑的“寂”字,许多人在下面跪成一片,呀,原来是丧礼。

    我吓得不敢走进去,怕人家看到外人闯入不高兴,帆硬是胆子大,在门口探看了一下,见人家没有什么太大反应就走了进去,我站在门外听到里面一个老太太用当地话说道:“原来是搞摄影的”,咦?当地人还真行啊,这样的老太太都知道摄影呢!看来旅游的影响真是巨大的。帆在里面拍了一张照片,礼貌地告辞出来,里面的人对他说,前面有一个旧烟馆,很值得拍摄的,走不远就到了。当地人真是很热情啊!
            
   再向前走,果然,"烟馆"两个字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原来这里就是当年给人们抽大烟的地方啊!我们在台阶下探看的时候,一位妇女很热情地告诉我们:"可以进去参观的!"

    于是我们有点心跳地爬上了高高的台阶,迈进镶着铁皮的巨门,天井里的居民们见来了旅游者都很热情地让座,同时也很自然地忙着自已的事,看来他们已习惯了旅游者的打扰。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听闻已久的"太平缸",它是当年的主人建来储水灭火及养鱼观赏的,四壁雕花,相当讲究,据说读书人家就雕梅兰竹菊,商家就雕金钱福寿,也有雕鱼跃龙门的,如今这雕花精美的太平缸上放着几个色彩鲜艳的塑料盆,真是一种时代变迁的代表。

   当然,烟馆中已闻不到烟土的气味,如今住着的都是普通的好人家,但他们会给你绘声绘色地讲当年的情形和故事。到底要不要把居民都迁出去,恢复当年的样子呢?这正是洪江旅游局头疼的一件事,把人都迁走,这里就成了一座空城,没有人气的地方又有多少参观访问的价值呢?现在许多景点正是这样,一些旧家具摆在死寂的屋子里,大家进来看一眼就完了,毫无生气,难道这里也要变成那样吗?我觉得还是不要吧,不要说近万的居民迁居安置不是件容易的事,而且搞成一座死城又有什么意思呢?

     告别时,居民们又很热情地告诉我们,巷子里凡是挂着彩色灯笼的地方就是值得参观的旧居,于是我们顺着这个指引不久就找到了前面的青楼,这是一座更大型的窨子屋,里面是那种有天桥的构造,想象当年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们一定就是在这天桥上红袖飘舞,演绎着她们或悲惨或无奈的故事。

   顺着小巷走去,我们终于找到了最集中的古城范围,这里纵横交错着无数的小巷,在这些小巷中藏着仓库、会馆、货栈、钱庄等等各具特色的古屋,每座的大门都用式样不同的铁皮铁艺装饰得多姿多彩,看了上百座大门,没有一个重样的。

   这里甚至还有育婴堂、报馆、戏台、厘金局(税所)等等,真是一个齐全的小城,正应了那句俗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这些窨子屋中还能看到一种奇异的"斧记",这就是当年洪江是著名的木材集散地的一个明证。当年用于放排的木排非常之多,据说常常铺满半个江面。商家为了互相区别,就在自家的斧子后面做上标记,放排之前用斧背在木材上一敲,就打上了一个印记,有些直接就是姓氏,也有些是式样奇特的记号。在建造窨子屋时,许多横梁和柱子上就有这样的记号,但是如果建得仔细的就会被油漆装饰等掩掉,所以只有少数窨子屋中还保留着完整的斧记。

    当年这些窨子屋一般都是一楼做店面,二层是仓库,三楼是居室,如有两进的就后院是居室。为什么这里都将二楼做为仓库也是值得研究的,因为一般就搬运方便来说,应该用一楼做仓库才对,但当地人说是因为洪江人都很注重货物的质量,一楼较潮湿,容易发霉变质,所以情愿搬上搬下也要保证货物的品质,看来洪江这座商城的发展也和洪江人的这种诚信观念分不开吧。据记载,这里清康熙年间已是"烟火万家,堪称巨镇"了,在300多年前,洪江已形成了"七冲八巷九条街"的格局。

    在这古商城中最能代表洪江商城财源的是木业和油号。木业在这里从宋代以前就已十分出名,有"木材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接长江而济吴越"的美称。那时的木行分为"山客"、"水客"和"木牙",从山林中运木材到洪江来的称山客,从洪江接卖木材水路运出的叫水客,为他们搭桥撮合的称木牙。水客买下木材后就敲上斧记,编扎成9丈长,2太宽的木排,经沅水运往汉阳销售,再运至武汉、淅江、上海等地。因为当年的洪江各码头上都堆满木材,为了方便管理,当地的商人才想出来这个办法。而且小偷也不再能偷这些木材,因为水路上的人都知道各斧记的主人,这是洪江古商城的原始经营管理方式的一种反映。在鼎盛时期,洪江有山客150多户,水客的斧记二百余把。晚清在洪江经营木业的有200余家,常年运量达80万两码。输出总额约700万元,占洪江市场贸易总额的35%

    油号也是洪江的经济支柱之一,这里的桐油色泽金黄明亮,能防腐防蛀,在过去以木材为建筑主料的中国,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洪江利用自已的地理优势,把从沅江上游的山中收购的子油、乌油加工成洪洞、秀油,然后销往江浙等地。桐油的榨制过程特殊,以前一直沿用古老木榨、牛拉石碾、人力撞槌等办法,处理量很低,加工场地烟雾弥漫,令人窒息,所以桐油的价格也相当高,加上是集中产地,所以成为洪江的第二个经济命脉。

    这里当年有张积昌、高

[1] [2] 下一页


原创文章(游记)湘西行之洪江古商城侧记(二)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113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