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到家第二天老爸去洪江出差,把我也带去玩,一路上风光迤逦,从北方的黄土黑石里突然掉进这一片青山绿水中,真觉得处处可入画,人在画中游。来到古商城更感叹不虚此行。全国各地跟着爸爸妈妈走了不少城市旅游,然而却忽略了身边这些珍宝。人呐,总是喜欢跋山涉水的寻找美,走远后才发现最美的却在家里。走在古商城的“八街九巷十道坡的青石板”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高墙檐壁早已将当头的烈日抛在城外了。跟一起来的姐姐聊天,突然发现我的洪江话比怀化话还说的好,更从这悠久历史的沧桑中觉着多了几分亲切来。
洪江的古商城一早便改为民居,因而便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但多年来也因此而长期被忽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1996年才引起专家的关注,其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一时让专家们叹为观止,便感叹曰:对探究中国内地的资本主义萌芽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望再现“清明上河图”风貌……
翻开历史,追溯这座洪江古城,正是古夜郎发源地中的一隅,战国时期曾属楚黔中郡,但直至五代仍为“蛮地”,宋元佑五年(1090年)才正式置洪江寨。地当沅水和巫水(即五溪之首雄溪)汇流,扼祖国大西南孔道,元末已成为湘黔边境上的大墟场,明清时更已是“烟火万家,称为巨镇” (见清康熙二十六年王炯《滇行日记》)。西南山区的木材、桐油、药材、土纸由此经水道外销。清咸丰时,仅著名的“洪油” (洪江桐油)一项每年便由此输出二十万担(约合700万公斤),值银百余万两,运至镇江、上海转销海外市场。从沿海运回的食盐、布匹、百货则散往湘、黔、鄂、桂、滇边远山区,被称为“五省通衢”,是大西南山区走向世界的第一站,或者说,是现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于沿海地区外最初的一株萌芽。据民国十九年 (1930年)统计,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国实业志》载,当时洪江市的货币流通量居湖南第二位,仅次于省会长沙。
据1938年的《湘水道查勘报告》,经常聚集在洪江的这种木帆船(大的载10吨以上)便有511艘,可见其市面之繁荣。商贾云集,店铺如林,自明清以来,各地客商所建的会馆便有十五家。先后拥有七家银行,二十三家钱庄,十七家报社,四十多家戏院……同时,又必然地成为湘西南的军事、政治中心。民国时期,湖南省第四、七、十保安司令部与第七、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省政府洪江行署均曾驻此。
洪江的商埠地位亦已成为历史。当人们从文献或老一辈口中想象古洪江风貌的时候,不免如向往山西平遥古城一样发思古之幽情。庆幸的是这座古商城是全国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座古商城。尚留有明清古建筑三百八十余幢,总面积达五万四千平方米,现居住着二千多户人家。
屋宇大多按井字形排列,其中有许多是在建筑业俗称的“窨子屋”。随着约三四公里长断续尚存的青石板路和码头的石级高低错落、曲折迥深,完好地保存着一大片自明清至民国时代的寺庙、墟场、驿站、衙门、钱庄、银行、书院、学堂、会馆、作坊、洋行、客栈、烟馆、妓院、茶楼、报社......青耳粉墙,雕梁画栋,古香古色,苔藓苍苍,仿佛在翻开一页页古书,让我们去印证文献上所载的三百多年前“七冲八巷九条街”的布局,假如不是由本地的同志陪同引领,也许会在这迷宫似的街巷中走不出来。
古商城建筑风格十分别致,典型的明清江南营造法式又具有显著的沅湘特色。星罗棋布中有许多富商巨绅的宅第,有的是货栈兼招待客商住宿的商行。宅第多为两进两层或两进三层,四周为青砖砌的封火高墙,中堂极为高敞。有干天井和湿天井,廊阶用十分平整的大青石板铺成,有的一块长至丈余,它们是如何开采和运上来的都让人惊叹!更为在江南一带也十分罕见的(更不用说北方了),是每进门就有一座用青石板镶制成的太平缸(别处皆为陶制),大的长约两米,宽高约一米,每一面都雕刻着精美的吉祥图案。有的是圆形或六角形的观赏鱼缸,上镌诗词与鱼龙花鸟,书画和雕刻的艺术性均高,令人叹为观止。
会馆或坐落于深巷,或筑于高坡,格式乃宫殿而兼楼宇。每馆都有一个宫名,如江西馆称万寿宫,福建馆称天后宫,宝庆馆称太平宫,七属馆称关圣宫。有正殿、偏殿、正厅、客厅、客房和戏台等,用以共同祭祀和维系乡情。
不少建筑物的门楼和照壁上方尚可见色彩鲜明的壁画。,精致的窗棂、格扇、门雕与栏杆造型精巧,异象纷呈.飞檐翘角展翅欲飞;脊饰若庄严绚丽的冠冕。斗拱的造型复杂让你如面对一道高等数学难题,又显得十分简朴自然,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的极致。徜群在这古建筑群中,每一座都令人感受着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惊叹先辈们仅以砖、木、石为材料,乃至连铁钉都不用一颗,就能建造出这一座座坚固、实用、美观的佳构,数百年后仍然屹立并愈加诗意盎然。
原创文章(游记)洪江古商城掠影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113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