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古镇靖港渡江而过,告别有如凤凰风貌般古色古香的铜官老街,溯江而上十来里, 便是长沙铜官窑,位于长沙城北20公里处的湘江东岸,这里的十里河汀已发现古窑19处,而以陶都——今望城县铜官之南的4公里的瓦渣坪最为集中。瓦渣坪坐落在湘江东岸,距省城长沙27公里,是座寂寞的村落。离瓦渣坪不远的、紧靠河堤的石渚倒是在清末民初曾繁华过许多年月,至今还残留着昔日街市的陈迹。瓦渣坪实在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地方,要说其特别的便是遍山遍野的破碎陶片。
殊不知,这遍山遍野的陶片乃是千年古窑的遗迹!车近长沙铜官窑遗址所在地——望城县书堂乡古城村瓦渣坪时,一路上车行水随而疲乏的双眼猛然间将视野打开,使我恍然穿越时空的隧道,返身走近那一片窑火红透半边天的窑群……。思绪飘飞,往事重回:某日午后,杜甫在船中忽然见到左岸房舍密集,烟雾缭绕,经船夫打听,此处叫“铜官渚”,曾是楚国铸钱之地,现设有制瓷的官窑,出产上好的瓷器。杜甫连忙叫船夫系缆落帆,拄杖走向山野。当时正当春播季节,丘冈地上,这边一团团火,那边一洼洼水,农夫们正忙着水耕火溽。目睹此景,杜甫在诗中写道:“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寥寥10字,给人们留下了千余年前潭州(今长沙地区)先民们勤劳耕作的状况。而这也恰恰就是唐至五代时期制瓷的长沙铜官窑遗址。参观过程中,我们纷纷在地上拣起碎瓷烂瓦。踏着铜官窑的残垣瓦砾,只能依稀地寻见些古旧不堪的瓷器手工作坊,很难让人回想起几百年前这里曾是与景德镇“瓷都”齐名的铜官窑,惟有那流淌了数千年的湘江是它历史长河中唯一的见证。
在约O.3平方公里的范围中,色彩斑斓的碎瓷烂瓦俯首可拾,其中有“元和三年(808年)”、“大中九年(855年)”等款识,这儿坡垄起伏,依山而建的龙窑隐约可见。古代长沙窑采用拉坯成型新技术,使用匣体装坯累叠烧制技术,品种应有尽有,造型新颖别致,发明了釉下彩绘新技术,国外专家指出“在中国陶瓷历史上,这是装饰技法发生的划时代变化”。经过科学发掘,中国彩瓷之路的源头就在长沙。而长沙铜官窑因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沙铜官窑的时代大致可上溯到初唐,中后渐盛行,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末年。窑址包括铜官镇和石渚湖两个窑区,北端依山临江,南端沿江面湖,相距5公里。铜官镇窑区沿江千米,有残存窑场多处,出土以碗最多。石渚湖窑区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现存20多万平方米。窑址区有采掘陶土的洞坑,其中最大一处长85米,宽35米,深6.5米。有废弃窑包,现存13处。长沙铜官窑遗址于1956年在文物普查工作中被发现,为唐至五代时期的民窑制瓷遗址,先后通过1964年、1978年、1983年、1999年、2006年5次调查勘探,考古发掘,发现烧窑遗址范围达50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取得唐元和三年(808)纪年铭文和不少釉下彩绘画、题字诗文的瓷器.1978年50多天的调查发掘中。获得遗物2223件,按器形分44类,款式规格在百种以上。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占很大比例,有413件。实用器物、窑具、工具以轮制为主。瓷器胎多灰白,胎表大多涂有白色衬釉,瓷化程度高.纹饰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美观大方。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今浙江宁波),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已有不少出土,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眼前这座国家文物重点保护的古窑遗址,在高墙铁门内杂草簇拥,呈现出一片落寞和荒芜。然而,不可否认长沙铜官窑是唐代中华文化艺术的结晶,亦是一段湖湘商贸与手工作坊创造的文明史中闪光的一个章节。唐代时长沙铜官窑已是一个具有较大规模的制陶手工作坊。由于地处湘江岸边,便利的水上交通使其烧制的瓷器一路北下洞庭,运往繁华的扬州,并通过对外贸易港口宁波等沿海城市,远销海外市场。长沙铜官窑可说早在唐代就开辟了湖南商贸通向海外市场的通道。于是,在中东、北非、东南亚诸国才存留着如此之多的长沙铜官窑陶瓷。 为什么唐代的一座偌大的制陶烧瓷手工作坊,会在瓦渣坪将熊熊窑火燃烧了300多年呢?80年代中期,在望城县书堂乡石门矶湘江边处发现了一座东汉至魏晋的青瓷窑址。这座湖南境内至今发现最早的青瓷窑址,竟距瓦渣坪长沙铜官窑遗址不到2公里。至此,人们才惊叹着长沙铜官窑,原来有着如此悠远的渊源。这一千年古窑,曾给人们留下了个未解的谜。关于它的诞生与消亡、关于它远销海外的踪迹与独特的人文艺术的魅力,让人深陷迷途,又于迷途中极力寻找一种解脱,而滋生出无边的遐想。她魅力四射的奇光异彩,组成了一道道神秘的光环。可她却将心思隐在闪亮的釉下,带着蒙娜丽莎似的微笑,等待人们揭开它的身世之谜。1957年的一天,中国著名陶瓷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已故考古学者冯先铭先生,来到瓦渣坪考察了长沙铜官窑的遗址后,即断定那批散落海外的精美珍贵古瓷,出自此窑。冯先生论证出,长沙铜官窑系民窑而非官窑,创于初唐,衰于五代末期。长沙铜官窑的陶瓷是独特的,它神奇的釉下多彩的发现,使我国陶瓷使用此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400多年。然而,从唐初兴盛到五代末期的长沙铜官窑,未能逃脱衰落的厄运,最末窑陷火灭,在湘江边的瓦渣坪留下一片草没土掩废弃的遗址。经历过辉煌的衰落,毕竟是一种遗憾。长沙铜官窑仅在瓦渣坪留下一片遗址,而不远处的铜官镇的陶瓷业,倒从清代至今兴盛了几百年。尤其,是在清朝康熙年间,铜官镇形成十里陶城,成为中国五大陶都之一。
《铜官镇欲重振古镇雄风》一文刊出后,引起了众人关注,在望城县铜官镇有这样一个人,他能仿制出考古专家都难辨真伪的唐代长沙铜官窑作品,并且是长沙铜官窑现存的惟一传人——他就是民间艺人、湖南工艺美术大师胡武强。他是目前惟一能制造出铜釉红色陶瓷的人,曾被誉为“古窑传人”、“陶艺之母”,著名画家黄永玉先生欣然而往并题“陶粹”二字赠予他。胡武强的窑场就坐落在镇中心,仍然保持传统手工艺模式,就是拉坯也不用电动,是个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