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水一路欢歌流入既古老又年轻的浏阳城.这是一座四面环山精致玲珑的置县1790多年的古城,因县城位于浏水之阳而得名.一条闻名中外的浏阳河水横贯其中,永不停止地奔流,它的神奇、它的古老、它的美丽,无不生动而应接不暇地惠福着人们。
站在那雄伟壮观的天马大桥,看焕然一新的浏阳城笑脸迎接天下宾客.自桥向前延伸是一栋栋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巍然壮观.桥底下有一绵伏小山叫孙隐山,名思邈公园.成了市民休闲的佳地,.沿着靠山的右边的路径向上爬去,只见瑶池边杜樱树长得清秀,白玉兰花开得正旺.两宜亭对联曰:千金要术传千古,两卷经书称两宜.绿荫婆沙,山顶上建有一座雄伟壮丽的“孙隐阁”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相传为隋唐间济世救民的药王孙思邈栖隐之处。现留有洗药泉`、洗药桥、炼丹岩诸胜迹,孙隐山的药桥泉石曾列为浏阳八景之一,有周忠信词曰:羽化已千年,销尽炉烟,丹台何处问神仙。惟有药桥泉石在,灵气修然。下得山来,只见竹叶沾着露珠,樟树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地坪里建有“苍生大医”的牌楼.原药王洗药处于唐代初期建有升冲观,因孙思邈被宋徽宗追封为“妙应真人”,升冲观得以扩建.传说花炮始祖李畈得到孙思邈指点,将‘伏火硫磺”首创为火硝纸爆,开“烟花礼炮”之先河为了纪念他,原城关医院已改名思邈医院.
走到浏阳河的对面,只见天马山做小城南面屏障,由东迤南,张屏展翼,以元代文学家欧阳玄作的《天马赋》中举而得名,山麓原有欧阳玄祠,其侧有猿啼山,传说唐相国斐休曾隐居读书于此,因夜闻猿啼,遂名其山.后筑台居之,人称隐相台.夜读时,池畦声噪,裴怒以石砚投之,蛙声顿息,遂有“哑蛙池”,隐相台和哑蛙池一并成为浏阳八景之一.天马山山腰有欧阳玄墓,欧阳玄号圭斋与欧阳修同宗,元史学家、诗人,一代文豪,六入翰林,三拜承旨,总纂宋、辽、金三史,卒封楚国公.著有《圭斋文集》十六卷,还创作小说《睽车记》,开创鬼神小说之先河,以鬼神警世喻人,比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还早三百多年.欧阳玄暮年,官位尊荣,文章道德卓然名世,但他平易近人,故时人盛赞:“圭斋还是旧圭斋,不带些儿官样来”。明文学家宋谦将欧阳玄与欧阳修并提,称“双壁相望,照耀两间”。欧阳玄被追封楚国公,移葬于天马山麓“罗汉晒肚”处。浏阳人民历来把欧阳玄与北宋浏阳知县杨时并称为“浏阳二贤”、入祀“二贤祠”。民国时拆城墙修马路,以其一段命名“圭斋路”。
我们走进古雅清幽的浏阳文庙,一公一母古罗汉松分立两旁,似乎静侯游客的到来,蝴蝶也兴高采烈地翩翩起舞,浏阳文庙位于浏阳市磨石街(今圭斋路)北侧,系仿曲阜孔庙的宫殿式古建筑群,面街背山,共有十三个建筑单元,系江南六大文庙之一,也是我国保存最好的文庙之一。文庙始建于宋,其址初在县东门外红狮桥。清道光九年,迁于今址,并重新建大成殿,内外三十二根高十五米的石柱托起了雕檐画栋的重檐歇山屋顶,黄瓷瓦、雕花漆、屋角飞翘,凤凰尾吊着小铜铃。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曾经安坐在殿内不食人间烟火。过去门前立有石碑,“县邑公禁,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000米,中轴线上依次为棂呈门,伴池(现为花坛)、大成门、奎文阁。东西辅以状元门、钟鼓亭、乐舞亭、厢房、回廊,环以朱色围墙、舞亭、乐亭分置月台东西,场为四角重檐攒尖顶方亭。,辕门内,原来东有忠孝节义祠、名宦祠,西有乡贤祠,后拆为宽宽的长廓。东辕门外原有崇圣祠,祀孔子父母。纵观文庙,金碧辉煌,东西对称回廓贯通,朱墙环抱,具有典型的清代江南建筑风格。整个看上去文庙安详、稳重。
文庙为祭孔场所,原大成殿中立有孔子像,其左则将“弟子三干,贤人七十二”的孔子爱徒颜回也祭祀在上,与其师一道承受后学们的香火和拜谒,两侧为历代贤士牌位。清代曾制祭孔古乐器于庙内,习以八佾之舞,乾隆末年,邱谷士偶得樵夫从深山掘出的古钟,对照汉书,考定是成周大编钟,后来他专程去山东曲阜孔陵作实地考察研究,发现匏音古乐器已失传,他自制匏埙,填补了八音之缺,并仿制出全套古乐器。他制作的音乐象水波那样荡漾,庙堂掌声如急雨一样响着.他被聘为浏阳文庙乐舞总教习,咸丰末年,曾国藩在安徽闻讯,立即邀请邱谷士前去演奏,听后,曾国藩赞叹不已,赠匾一块,上书“雅淡和平,精探正乐”。从此,浏阳古乐名声大噪,就连山东曲阜的孔庙,也派人到浏阳观摩古乐。每逢一年两度的祭孔典礼,都引来全国各地的不少名士前来参加,甚至袁世凯也派员参加,祭礼由主管主祭,乐生奏古乐,乐曲优雅古朴,舞生闻声起舞,场面十分壮观。浏阳古乐源于韶乐却高于韶乐,“国乐古礼在浏阳”一时声名天下,.它熔歌、舞、礼、乐于一炉,弹奏起来其场面之大,气势之宏,可与今天的交响乐媲美。浏阳古乐曲谱今尚存日本,深受中外音乐界人士所称道。
据说,要进奎文阁,得先踏入文庙拜孔夫子,没有至圣先师的指点教诲,谁也不可能成为文曲星.我们是先到文庙再到奎文阁的.经过浏阳一中,玉兰飘香,石榴花开极致,红红火火。
“奎文阁”又名新算学馆,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位于浏阳文庙的后山腰上,旁边建有具有现代气息的科技馆.新算学馆坐西向东,砖木结构,二进五间,房舍前坪开阔。青砖绿瓦,古朴典雅,耸立在绿树之中,小桥流水,小鱼儿穿梭其间.真想在这里来两下太极拳.又和同行的人说谭嗣同、唐才常他们真会选地方。
当初谭嗣同认为中国积弊太深,只有依照西方,变法图强。他先是打算“小试一县”,在家乡浏阳兴办了算学社,谭词同邀约十六人,每人出制钱五十缗(一千文为一缗),组成浏阳算学社,借这座全木结构两层楼阁式建筑奎文阁为社址,浏阳“新学”由此产生,谭嗣同亲自授课,讲述算学的用途,并从中灌输变法思想,使浏阳充满了勃勃生机。浏阳算学馆的创办,是湖南开展新学的先驱,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开端,从此在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奔走活动、提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