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湖南旅游 >> 正文

胡耀邦故居探源:耕读之家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8
  生。即胡德资的小儿子胡厚伟,现在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律系学习。

     “毕业之后,能不能留在城市工作,还要看他自己的本事。家里人也不可能给他找什么关系和路子。”胡德资说。

    1991年,胡德安的儿子胡厚义、女儿胡美玲迁居江西共青城。从未走出大山的兄妹俩人先是在共青城一家私人羽绒厂打工,后来,双双下岗。又过了三年,胡厚义和五十多人一起被招入共青城交警队,至今仍是临时工;妹妹胡美玲也在下岗之后换了多个工作,后来被招到共青学院校办工作。

    “每年清明父亲都会去共青城祭奠,伯父的身体不太好,就由堂兄代劳去给耀邦爷爷扫墓。”胡美霞告诉记者。

    1992年9月6日,83岁的胡耀福老人病逝于家中。这个平凡的农民走完了勤劳动荡的一生。身为总书记的胞兄,一家三代为农。即使在七十高龄风尘仆仆去京城探亲,仍坚持坐火车硬座,舍不得买张卧铺。

     而胡耀福的儿孙们并没有因此感到不满或不平,他们说,这是做人的本份。

     居住在文家市镇的原苍坊村党支部书记龚光繁告诉记者,胡耀福老人病逝之后,浏阳有人送来一幅换联:国中有典型,两袖清风做赤子;天下无先例,一代“皇兄”是农人。

     链接一:胡耀邦的家世

    据载,胡耀邦的先人世代居于江西高安县的浯塘(今龚枋乡浯塘村)。约在明朝万历年晚期(16世纪末),一个名叫胡允钦,字建十的农民,携家眷离开江西故土,来到湖南浏阳中和乡定居。出生于1569年的胡允钦,被浏阳中和乡的胡家后人尊为“西岭胡氏”的先祖,族谱上称为“建十公”。胡耀邦即是胡允钦的第12代孙。

     高安胡氏迁居浏阳之后,人丁兴旺,曾几修家谱。在清朝末年修的胡氏家谱中载有“赏戴头品顶戴、兵部侍郎、太子少保、钦命湖北巡抚”谭继洵所作的《一世建十公赞》里有这样的诗句:“哲人虽往名未终,典型就徵田舍翁。仰瞻遗像契我衷,愿肃冠裳拜下风。”这位谭继洵就是“戊戌变法”中“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父亲。

    链接二:胡耀邦的父母亲

    据浏阳市党史办编辑的《胡耀邦与家乡浏阳》一书记载,大革命时期,胡耀邦的母亲刘明伦积极参加革命,曾任浏阳八区苏维埃妇联主席,并动员丈夫积极支持革命工作,正是在母亲的影响下,胡耀邦走上了革命道路。

     解放以后,胡祖仑夫妇仍在苍坊村以务农、挑脚为生。直到1950年,时任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的胡耀邦派秘书林成汉回乡,将父母双亲接到四川南充一起生活,以后,他们又随胡耀邦到了北京。1954年5月,胡祖仑在北京病逝。      

    链接三:胡耀邦胞兄胡耀福的故事

     在苍坊村,流传着许多胡耀福老人的故事。               

    据浏阳史料记载,胡耀福和胞弟一样,1927年就扛起梭标参加了农民革命运动,在乡苏维埃当过儿童团长、少先队长、共青团支部书记、工会委员等职。大革命失败后,为维持一家生气,胡耀福回家生产。解放前夕,他又重新投身革命,参加了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湘赣边区人民解放队,1949年3月加入地下党组织,并担任里仁乡大队长兼支部书记,后又任支前主任。

     土改时,胡耀福的家被划为中农,因他曾违心参加过国民党,复查时被定为富农,还被错判过五年徒刑。文革时,他被挂牌游乡批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胡耀福终于恢复了政治名誉,落实了他地下党员的身份。并被推选为浏阳县第二届政协委员,长沙市第八届人民代表。      老人一直留守在胡家祖屋,躬耕于陇亩之中。胡耀福老人在经历了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包产到户、改革开改后,1992年9月6日病逝于家中。

上一页  [1] [2] [3] [4] 


原创文章胡耀邦故居探源:耕读之家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10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