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湖南旅游 >> 正文

胡耀邦故居探源:耕读之家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8
  那时候,耀邦和耀福的老母亲也在北京住了十多年了,所以也就给老人家捎上一些家乡的土产:冬笋和芋头。在此之前,文家市公社市长杨庆湘去北京参加全国复退军人代表大会,顺便代表家乡人去看望了一下耀邦及家人,出于常情,公社党委也买了些家乡的土特产茶油、豆子和油饼。不料耀邦同志对送礼物很不高兴,一直想找机会退回款物。两年事联系在一起,便趁耀福、耀简回家的机会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和一张标明退回款物的清单便条。”

    修水库发电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好事,这次胡耀邦答应了家乡父老乡亲的请求,帮忙买到了发电机。但仍不同意大队为耀福和耀简解决路费。     “我哥哥带来的德资,我这里也不能留。因为一切城市都在压缩人口回农村,这也是中央的政策。我们这些人,更应该以身作则遵守这个政策。但耀福说,由于小学不健全,德资在家里读不成书,希望迁到文市去上学。因为德资年纪还小,我倒同情他能上学,如果在大队里的小学读不成,如果有可能去文市小学上学,就请你们加以解决。”胡耀邦在信中写道。

    胡德资向记者解释道,当时父亲也带他去了北京,本想把他留在北京上学。但最后还是回来了。因为叔叔认为这不符合中央政策。     龚光繁在写信时,客套了一下,也被胡耀邦批评:

     “要写实在的情况,不许虚夸,有什么意见和不懂的东西,也可写,可以问,绝对不要隐瞒。来信说,我对家乡有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不合乎事实。一切不合乎事实的东西,都叫虚夸。不要那么写。但我的确关心你们的工作和生产,所以请你们在可能的情况下,今年分三次把真实情况告诉一下我。”

     “耀福、耀简都说,我叔叔的儿子耀焘哥较贫困,我没有能力作多的帮助,只送了两年旧地衣服给他,由耀简带回,请你们转告他,我希望他好好生产,努力改善自己家庭的生活。至于其他亲属,我实在无力接济,如有人来找我,也请你们劝阻……再三地希望你们搞好社员的生活和全队的生产。”

     龚光繁回忆,当时胡耀福也有五十多岁了。从苍坊村到浏阳县有100多里山路,当时还不通汽车,胡耀福和堂弟胡耀简挑着行李,走了一天才到了浏阳,从浏阳再坐汽车到长沙,然后坐火车到北京去。

     在苍坊村一户村民家里,胡耀邦去世之后用做遗像的那张相片高高挂在堂屋里,旁边是两行小字:一身正气深得人民敬爱,两袖清风堪称为人楷模。

     “在苍坊,胡姓之人很多,寻祖溯源,都是‘西岭胡氏’的后人。胡姓人都以胡耀邦为荣,为人都很正,给耀邦和家乡丢脸的事情绝不做。”龚光繁说。

   胞兄三代为农

    1990年12月,年已八旬的胡耀福老人带着胡氏宗亲参加了胡耀邦骨灰在江西共青城的安放仪式。

    虽然弟弟在北京当了大干部,但是胡耀邦的胞兄胡耀福一家,还是三代务农。在苍坊村人的记忆里,胡耀福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和山坡上劳作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胡耀福育有二儿二女。除大女儿胡素贞在1950年陪同祖父母与耀邦家人生活在一起,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京教书之外,两个儿子胡德安、胡德资和小女儿胡素华都在中和乡务农。

     11月10日,记者走进胡德资家中的堂屋,正面墙上挂着胡祖仑夫妇、胡耀福夫妇和胡耀邦的大幅相片。年过五旬的胡德资拿起电视机上一张胡耀邦的相片,告诉记者“ 这是88年父亲去北京,从叔叔家带回来的。”

     目前,胡德资一家居住的二层小楼,是在1992年搬出祖屋以前,在自家的责任田里盖的。“当时政府补助了七万五千块,但盖楼还是借了债。盖宅时占的是自家的责任田,现在还有一亩多水田能够耕种。”

     胡德资的大儿子胡厚仁曾在北京警卫一师当兵,五年之后复员回到家乡浏阳,在市交通局工作。胡厚仁的爱人也是农民的女儿,至今仍是农村户口。二女儿胡美霞高中毕业之后也回乡务农,直到祖屋被辟为胡耀邦故居之后,才当了一名讲解员。

     胡德资回忆起1983年夫妇俩被岳阳化工厂招工后,在叔叔胡耀邦的反对下,又回乡务农的往事,面色平淡: “当时父亲为这件事在北京还和叔叔发了火。但叔叔是党的总书记,我们这些亲属当然要维护他的威信,而且,这么多年来,我们一家人已经习惯了自力更生,除非家里有事实在解决不了,很少麻烦叔叔一家。”

   事实上,不但胡德资一家,他的兄长胡德安今年已经六十一岁,仍在中和乡耀邦中学当校工,种花扫地,干些杂物;胡德安的老伴则在乡里一家个体花炮厂打工,每个月能收入二三百元钱。记者见到胡德安时,老人正在后院里拔葱。

     “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有吃有穿,也不缺零花钱,生活好多了。家里以前真的很穷,穷到什么地步?我的大女儿小学没毕业就下田种地了,读不起书;三年自然灾害时,一家人整整三年没有吃过一次肉。”

     胡德安曾经三次去过北京叔叔家,第二次和第三次见面的时间隔了二十年。

     回忆起1984年最后一次见到叔叔耀邦,胡德安仍然记忆犹新,“那次在叔叔的身边最长,住了二十多天,叔叔对我们要求很严,他也关心老家的生活,每次去北京,都送一些钱和衣物给我们,对队里生产的情况问得很仔细。但如果我们个人提出什么违反党风的要求,他从不松口。其实,自从德资招工的事情后,父亲和我们兄妹几个也几乎没有提出过什么非分要求。”

     老实巴交的农民胡德安继承了父亲的勤劳秉性,务农乡间从未有过怨言。现在老俩口仍种着三亩田,并给大儿子胡厚义带着三岁的女儿。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胡耀福老人的后人几乎都在苍坊村务农,因乡村教育落后,所受教育程度也很平常。到了孙儿辈家里才考出了一个大学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原创文章胡耀邦故居探源:耕读之家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107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