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之功未可忘,国人犹自说孙黄。”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与孙中山先生并称的民主革命家,是中国同盟会最高领袖之一,也被尊为“共和的缔造者之一”。2001年8月,笔者来到湖南长沙县黄兴故居时,这里正在进行1981年以来投入最大的一次装修维护,国家文物局和县人民政府一共投了40来万元。据说国家文物局有专家对黄兴故居的“护庄河”深感兴趣,而长沙县则是看到了20年来最明朗的旅游曙光,据说大道终于要修到故居来了。 黄兴故居房屋建筑部分实现复原,除开拨款起的作用外,该馆唐馆长的记忆也起了大作用。对于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年年到故居来看看的笔者而言,唐馆长对故居原貌的描述仍然让笔者大吃一惊。
“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黄兴39岁的时候,曾在漂泊动荡的革命生活中留下了一段思乡诗句。黄兴朝思暮想的“园林”究竟是怎样的呢? 1981年,黄兴故居被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对外开放。这个当时和周围农民并无两样的平房建筑被筑墙保护起来,开放的只有一栋两进一天井12间房的建筑;而这次修葺就恢复了与这栋房屋相连的两边“黄屋”共40间,其中西厢房为黄兴3位姐姐的房间,取名“南轩”,东厢房为当时佃户所住的房间,取名“稼圃”。另外还有牛碾房、谷仓、厨房等等。这大大小小50多间就是黄兴家的原貌,但这占地6亩的建筑还只是黄兴家园的六分之一。 以故居为中心,故居原貌整体为“前有水塘,后有花园,左有石榴,右有紫竹”,共占地36亩(除开水域面积),外则被一条4至5米宽的“护庄河”缠绕,“护庄河”接通门前的“大凉塘”、“小凉塘”、“门前塘”共3口大塘,终年活水流淌。这座“庄园”里没有农田,空地都种上了花草树木,清雅宜人。
据说庄园左边的石榴园,每年春天橙橙灿灿,而右边的紫竹园,每根竹子都是紫色的,经营得颇费心机。庄园与外相连的,是正南面的“八字槽门”向外的一条麻石路。麻石路修得很长,往东一直接到“接驾岭”,往西一直通到杨梅河(浏阳河支流)。
黄兴的父亲黄筱村在家开设私塾,另还有300石谷田(可产300石谷子的田),因此黄兴家在当时的农村确属豪门了。黄兴家门富贵,在一般的文史资料中提及甚少,包括1984年黄兴幼女黄德华回故乡瞻仰故居时,也未提及故居原貌种种,只是赞叹故乡之变化。 1903年夏秋,黄兴由日本回到长沙,在明德学堂教书,暗中联络同志,酝酿组织一个反抗清朝统治的革命团体。为避免清政府的注意,对外采用“华兴公司”的名义,并规定公司的任务是“兴办矿业”,集资一百万元,作为“开矿资本”。实际上是以“矿业”二字代替“革命”,“入股”代替“入会”,股票即是会员证。当时还提出了两句生意经:“同心扑满,当面算清”,实则含有“扑灭满清”的意思。 唐馆长说,其实黄兴成立的华兴会,就是变卖祖业农田豪宅才搞成的。
1903年,黄兴的父亲已不在人世,继母还住在故乡,黄兴为筹得建会经费,要变卖故乡的房产田地,由继母抚养成人的黄兴自知对不住继母,跪在了继母面前。继母易自如自幼读书深明大义,在关键时刻支持了黄兴,举家搬离豪宅,住到了离故居1里外石家河埠黄兴的大姐姐刘姓家中。从此豪宅经历了多次易主的变化。
鲜为人知的消息是,黄兴故居以东,仅以“护庄河”相隔的地方,竟然是清末国子监大学士王益吾的故居。与黄兴故居隔杨梅河相望的是被清廷封侯,卒后赠太傅、赐文襄的左宗棠真身之墓。左宗棠既不是本地出生,又未在此做过官,也不是在此离世的,他为何独独要葬在此处?可惜其墓志铭已被破坏,至今已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