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河沿三河镇北端流过,为肥西与六安、舒城界河,又称桃源水、界河等。此河源于六安县横塘岗豪猪岭,经张家店至双河入肥西县境,始称丰乐河。东流经界河、桃溪、新仓、丰乐至三河,汇杭埠河水,合称新河,东经新河口而入巢湖。全长105公里,流域面积2080平方公里,为巢湖第一大河。
杭埠河位于三河镇东南,南岸为舒城、庐江县,古称龙舒水。此河源于岳西县同安寨西石关岭,向下流至舒城县龙河口,始称杭埠河。再东流经杭埠镇,至三河镇汇丰乐河,汇合后称新河,流入巢湖。全河长116公里,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杭埠河出水故道原有两条:一条经三河镇南王四六渡汇入庐江县小南河,向东南入巢湖;一条穿三河镇中而过,北汇丰乐河。后小南河渐渐淤塞,出水仅靠北路,造成水患严重。1977年,由王四六渡开挖新河,避开三河镇向东至大潭湾,这段河长3.81公里,底宽125米。并将下游新河拓宽取直,从此三河水患大为减轻。经过三河的这段新河,三河人又称南大河。
上提的小南河,即庐江县白石天河的支流,全长14.5公里。该河在王四六渡处于三河穿街河(即杭埠河故道)相汇。由于上述杭埠河治理的原因,将小南河上下游皆行堵封,使其成为庐江县的一条内河。
由此看来,现在的三河水主要是丰乐、杭埠二水在此汇合。
2001年,三河镇疏通镇中心内河,取名小南河,显然是三河人对小南河的记忆太深:小南河未堵封时,曾经起过为杭埠河分流的作用;小南河及三河穿街河先后堵封后,三河人饱尝了20多年流水不通死水腐臭的苦楚。起名小南河,不仅仅是对一条河的怀念,关键还是对三水贯通的向往。
因此,如今的三河也可以说是由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而成。
读过河的历史,让我们再追寻古镇的沿革吧。
巢湖西岸,很早就有人类的活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距三河镇40余里的古埂岗文化遗址的发掘,表明早在6000年前的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
夏、商时期,这里为“东夷”、“淮夷”之地。大禹治水时,分天下为九州,这里属“扬州”。
商、周时期,在今舒城、庐江等地活动着“群舒”部落,三河属其中的“舒鸠”等国活动范围。
春秋时期,争战频繁,三河成为巢湖西岸的古战场。周惠王二十年,徐国人征服群舒,三河属徐。周襄王七年,楚人伐徐,逐走徐人,三河属楚。周灵王二十四年,吴人离间群舒与楚的关系,唆使舒鸠、群舒叛楚。楚人消灭舒鸠。周景王八年,楚人联合诸侯及东夷伐吴,在巢湖西岸发动鹊岸之战,双方互有胜败。周敬王九年,吴国大将伍子胥率军攻楚之六、潜、夷,楚人救之,吴军引还。三年后,吴子胥又率军大败楚人于巢湖岸边,三河此时属吴。周元王三、四年,越王勾践灭吴,把江淮间地复还给楚。自此至战国时期,三河皆属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三河属九江郡。
汉代,三河隶属变化不停,汉初,三河先后属英布的九江王国,刘长的淮南王国。汉文帝六年,刘长谋反死。十年后,又封刘长子刘安为淮南王,刘勃为衡山王,刘赐为庐江王。此时,三河地处淮南、衡山两国交界处。公元前153年,汉景帝改封刘赐为衡山王。公元前112年(武帝元狩元年),刘安、刘赐谋反被诛,淮南、衡山两国废为九江、庐江郡。自此至晋代,三河皆在庐江郡的舒县及九江郡的合肥县分界处。
三国时期,三河处在魏吴两国交界处。曹操数经三河,四越巢湖,南下攻吴,双方经过40年鏖战,方分出胜负。
东晋以后,南北政权以江淮分界,展开长达300多年的拉锯战。这期间,三河也是隶属变易不断。但这期间,以属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为多。
公元581年,杨坚统一中国,建立隋朝,置庐州,三河自此属庐州。后在大业三年,改庐州为庐江郡。
公元618年,李渊灭隋建立唐朝。改庐江郡为庐州。唐玄宗时,分原舒县地为庐江、舒城二县。三河自此便处于合肥、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
明崇祯十五年五月,张献忠率农民军经三河攻庐州。八月,张献忠在三河缴获双樯巨舟三百多艘,籍此建立水师,并在巢湖进行训练。不久,张献忠就由此入长江,下湖南,占四川,建立大西政权。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