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海南频道8月5日电(记者 王存福)对安全飞行条件有着严格要求的民航航班,出现延误本属正常。但因航班延误引发的航空公司与乘客之间的纠纷,正从投诉、索赔逐渐升级为拒绝登机、滞留机场。一系列拒绝登机事件背后,乘客不满民航服务的问题日渐显露出来。
旅客拒绝登机事件频发
2010年8月3日,因三亚天气原因,首都航空公司杭州飞三亚JD5164次航班凌晨0点40分备降海口美兰机场。上午8点30分,飞机从海口起飞前往三亚时,15名旅客因不满航空公司服务态度拒绝登机,要求航空公司给出说法。经过近5小时的交涉,航空公司将海口至三亚机票款退还旅客,同时派大巴免费送其到三亚机场。来自浙江绍兴的旅客边国权表示,飞机备降美兰机场后,航空公司未能及时和他们沟通,也未及时反馈航班延误信息。“飞机停留机场期间,没人给我们食物,也不让我们下飞机,我们都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一直欺骗我们说正在跟空管部门沟通!”来自江西南昌的旅客王品对航空公司对旅客不闻不问的态度十分不满,“我们后来也想登机,可飞机已经起飞了。为什么平时只有我们等飞机,飞机就不能等等我们?他们这是明显的‘甩客’!”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一段某航空公司地勤人员因航班延误向乘客连续下跪致歉却遭旅客断然拒绝的视频,曾引发很大争议。类似事件不断见诸媒体:8月2日,从广州飞往重庆的川航3U8742次航班的乘客因不满服务而拒绝登机,航空公司不得不给每人赔偿100元;8月1日凌晨,国航1538次航班因机场流量控制等原因取消,几十名旅客堵住南京机场10个安检通道,机场只能使用国际航线安检通道疏散旅客,国航南京运营部为此给旅客发放书面道歉,赔偿每位旅客600元;7月27日下午,从南宁飞往深圳的CZ3273航班由于深圳机场航班密集、受流量控制被迫延后,后因天气原因,航班起飞时间再次推延,包括一名孕妇在内的17名旅客围缠谩骂工作人员并要求赔偿,称不赔偿拒不登机,并从隔离区候机处冲出,到航空公司柜台前拍打、叫骂。
此类因航班延误或取消导致旅客拒绝登机事件不胜枚举。公众历来把民航服务作为服务业的标杆,一旦认为服务水平最高的民航服务出现问题,旅客心理落差较大,往往会出现一些过激行为。部分旅客表示,无论航班因何种原因延误或取消,都不应改变民航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
民航服务尚需技术手段支持
沟通不畅导致矛盾升级
中国民航中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海南分局原局长陈超分析称,旅客拒绝登机背后的原因很多,从经济角度来看,航空公司每架飞机每小时都存在运营成本,飞机只有正点飞行,才能创造最大效益。因此,从这个层面看,航空公司和乘客的利益是一致的,大家都希望航班能够正点到达。目前,对航班飞行环境进行精确判断仍较为困难。判断航班何时能够起飞与气象预报能力和机场跑道起飞能力等配置条件密切相关,但天气环境变幻莫测,给气象预报带来一定困难,特别是天气突变往往会导致航班一再延误;同时,机场跑道有限的起飞能力也经常影响延误航班的再次起飞。
“屡发的旅客拒绝登机事件也许击中了民航服务的软肋。”陈超说。在当前管理体制下,飞行信息传达的路径一般是:各方判断信息汇总—空管部门—航空公司—旅客。航班延误情况下,航空公司也往往在等待空管部门给出指令,而空管部门亦需要其他方面的信息汇总进行判断。
陈超分析认为,信息传送中间环节多,可能导致旅客不能及时得到航班延误信息,旅客由此可能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认为自己的知情权受到侵犯,航空公司的服务态度太差,从而情绪激动,拒绝登机,导致航空公司一直担当“被告”角色,逐渐也会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便会形成恶性循环。
此外,由于缺乏公平、透明、高效的责任认定与补偿机制,航班延误后,本来就损失不小的航空公司想尽量降低代价,乘客则怀疑航空公司的诚信,一定程度上使延误频频演变成激烈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