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草原,一个包;一条哈达,一碗酒;一首民歌,一块肉;一座敖包,一匹马。”有人这样描述内蒙古的草原游,同质化问题凸出、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在旅游中无法体验和感受蒙古族传统文化,这些是到草原旅游的游客们的普遍想法。草原游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
6月29日,呼和浩特市人大视察组,对首府少数民族旅游产品研发情况进行专题视察。视察组走访了蒙亮民贸有限公司、苏鲁锭蒙古礼品城、舞美艺术服装厂、金兆艺雕塑装饰有限公司、内蒙古利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发现目前民族旅游产品开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文化内涵。
据了解,目前,首府共有少数民族旅游产品企业132家,流通销售网点500多家,经营工艺品、小食品、土特产品、民族用品、酒水五大类、1000多个品种,从业人数近万人,年销售额近44亿元。首府少数民族产品生产企业在全国20多个省区设立上百家销售网点,并远销东亚和欧洲。首府2009年旅游收入对全市GDP的贡献率占比9%,而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30%。
走访塞上老街等首府民族工艺品聚集的店铺,不难发现如今市场上出售的民族工艺品,多为皮具、蒙古刀、银碗、毡画等,这些工艺品上体现的蒙古族传统文化少之又少。呼和浩特市旅游局局长罗琳认为,虽然目前首府的总体旅游环境良好,旅游收入逐年上升,但是具有带动旅游业发展的旅游产品的重要作用却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旅游产品的研发过程中还存在着开发、创新意识薄弱、产品缺乏统筹规划和精确定位,对地区民族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较差、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和销售平台缺乏等一系列问题。
原创文章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Article/74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