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已成为21世纪旅游的主流。莘畈有着富集的生态资源,良好的生态品质和旅游开发价值,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把生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打造浙中生态旅游慢游基地,并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兴起,促进农民增收,是莘畈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战略选择,也是实践科学发展的最佳形式。
整合有效资源 打造慢游基地 推进科学发展
(一)基本情况
1、自然资源。莘畈乡总行政区域面积65.59平方公里,下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6262人。莘畈乡山多地少,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达88%,山林面积82118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7万亩、竹林面积1.3万亩,还有一座总蓄容量3030万立方米的中小型水库———莘畈水库,自然生态环境保留良好,是省级生态乡。依托九峰山,仙舟山,莘畈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民间流传着众多的美丽传说;乡内明清名居、老祠堂、高墙大宅自今保留完好,留有延兴寺、天竹寺等寺庙遗址2处;延兴寺还载入《金华县志》,今日在地图上还标注有延兴寺地名。还有"林氏宗柯"等早年地下党秘密革命活动的场所。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成为莘畈开发生态旅游天然的绝好条件。
2、基础设施。莘畈乡距金华城区35公里,东邻岭上乡,南连塔石乡,西毗龙游县,北与汤溪镇接壤,汤莘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距杭金衢高速公路出口处10多公里。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饮用水工程、土地整理、新四通等重点工程的实施,都使得莘畈各村的基础设施得道完善,具有接待大量游客的潜在功能。
3、配套资源。随着农家乐开发的逐步推进,莘畈乡在金华市内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尤其是莘畈水库,来旅游休闲的人数逐年增加。金华地处沿海开放城市的扇形腹地,位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与内陆腹地的结合部,可以直接吸收浦东开发区和杭州、宁波、温州等省内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辐射,因此,潜在的客源市场发展前景可观。另外,汤溪城隍庙、九峰山景区、寺平古村落等可与莘畈景区形成旅游环线,在金西开发的背景下,易产生联动效应。莘畈土鸡、娃娃鱼、竹笋、板栗、香榧等农产品也极具优势,可作为生态旅游业配套产品开发。
4、开发成本。莘畈生态旅游资源品位和质量较高,可开发的景点基本上处于原生态,不用过多修饰;同时,道路建设质量和通达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交通便捷。乡内人口较少,民风淳朴,对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充满信心。这些决定了莘畈的生态旅游开发必是低成本和极具比较优势的。
莘畈乡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开发现状
目前莘畈生态旅游开发应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农家乐9家,景点线路2条:灵公仙石和九曲十八湾。慕名莘畈水库而来的游客很多,但还没有形成经济效益和规模效应,处于有旅游无效益的发展境况。
(二)存在主要问题
1、观念落后,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因为地处山区,受自然条件制约,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对自身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认识不够;村民环境保护有待加强,莘畈水库上游8个自然村,在村的1700余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对原生态及莘畈水源的品质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综合衢州七里乡农家乐、泰顺县岭北乡村尾村、大岭乡伏叶村等的考察情况看,村民环保意识应该是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紧迫问题。2、经济基础差,投入不足。莘畈是省属欠发达乡镇,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很弱;与游客吃、住、娱乐直接相关的宾馆服务业、农家乐、娱乐业未成型,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接待要求。缺乏投入机制,制约了莘畈旅游业的发展。
3、总体品牌规划未确立,项目和主体未成型。政府虽已把生态旅游开发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但还缺乏总体规则,品牌效应未形成;特色景点不明显,需把项目建设和莘畈现有乡土人情、特色文化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莘畈目前的旅游开发还一直是政府牵头、主导、推动,农户和企业的这个市场主体还未成型,要形成政府主导、推动、管理、协调、保障、配合,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大合唱"发展机制,做好市场主体培育文章,形成真正的市场运作机制。
莘畈生态旅游的对策
(一)发展思路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开发主体思路,围绕四大景区和农家乐建设,以打造浙中慢游基地为目标,将莘畈生态旅游开发成集自然观光休闲旅游、红色旅游教育、农家生活体验、康体养生、培训疗养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旅游区,强化“登九峰山、逛城隍庙、游寺平村、赏莘畈水、品农家菜”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培育以“养胃清心养眼怡情养人休闲养生之仙境”为核心的宣传理念,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人文体验和生态价值体现,
(二)发展对策
1、整合有效资源,搞好规划设计。在生态旅游开发前期,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加强调查研究,制作《莘畈乡旅游发展规划》,认真做好莘畈旅游开发规划、生态农业旅游规划、红色旅游规划和重点景区开发规划等的编制工作。整合有效资源,做好旅游与生态建设、与农村产业发展、与文化设施建设、与体育科教、与村镇建设的有机结合,以生态学角度精心规划设计,整合资源,就地取材,作足文化、风俗文章,深度体现生态的原汁原味,走特色化之路,创出自己的品牌。
2、加大资金投入,搞好环境卫生整治。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建立环境保洁长效机制,争取上级扶持,结对单位扶贫、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开发旅游资源,进一步调整优化乡财政支出,重点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污水处理”、“下山脱贫”以及水土保持、自然资源保护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