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档高端旅游类对话栏目,关注时令旅游热点话题,知名人士即时评论或解析,洞悉旅游热点话题背后的成因、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及提出个性解决方式等,话题动感清新,立论深入浅出,引领大家进入更为广阔的旅游天地。
本期锐话题
5·12地震两年之后,原震区旅游资源积极复苏,涌现出了一批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同时,四川旅游历经两年的重建,也于去年开始慢慢恢复元气。
在当前环境之下,四川旅游是否已经形成了全面复苏的气候?在后5·12时代,四川旅游整体营销又可采取哪些有效之道?
打出四川旅游升级牌
多管齐下
复苏旅游市场把世界的人往四川“赶”
山清水秀的天府之国四川,是旅游者的天堂。四川作为旅游资源丰富的西部内陆大省,国内旅游和省内旅游市场占有绝对的优势。而突如其来的5·12地震让四川旅游业进入休克状态,尽管地震并未对四川主要景区构成大面积破坏,但在游客心理上、精神层面上的创伤仍然需要时间来恢复。两年灾后重建之际,四川旅游界知名人士周小丁表示,四川旅游正在重启市场、走向复苏。以都江堰到汶川一线为例,灾后重建带动了周边景区的风貌改造,特别是成都—都江堰—映秀一带新景点的形成,以及成灌快铁的通车都大大推动了沿线旅游经济的发展。
“四川旅游是一盘棋,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往四川‘赶’。”周小丁认为,四川旅游在地震后提供了丰富的产品线,尽管仍然存在可抵达性较差,交通成本太高等问题,但只要一方面继续利用“价格洼地”政策,另一方面重视从业人员服务意识,以诚信、周全、优质的服务来装载四川人的感恩之心,以此放大四川魅力。周小丁说:“灾区人民发自内心的感恩,将成为来川游客最佳的口碑传播内容。”
优化资源配置展现文化旅游软实力
“从硬件资源配置上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四川旅游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特别是地震后,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成使用,更是让四川旅游的硬件提档升级。”周小丁认为,四川旅游硬条件在全国已处于领先地位,但软实力亟待提高,在旅游行业人才建设、旅游文化产业打造、旅游附属产业开发的投入还应加强。特别是对旅游行业中管理、营销、导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已经到了紧要关头。
作为国家特级导游的周小丁对导游行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对导游来说,不能单纯地停留在对景区的介绍、推广上,而应该成为景区、乃至城市的形象代言人,要搭建起景区与游客的“对话”平台,通过优质的服务体现出四川旅游的魅力所在。
“我们应通过各种手段展现旅游,推广四川。”当下,周小丁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能请到余秋雨、韩寒、冯骥才来成都住一个月,以每天一篇《成都日记》的方式,通过文化名人效应来谈成都、推四川,将对四川旅游起到极大促进作用。”这一想法如能得以实施,大腕们用笔墨描绘眼中的美丽四川,借文化来增强旅游的软实力真不失为一个创新之举。
从名牌到品牌打响“MadeinSichuan”
两年来,四川旅行社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宝中旅游、旅游百事通相继进入成都市场外,四川康辉的崛起更反映出四川旅行社行业兵团作战、集约化生产所带来的规模效应。“旅游正从找关系,发展到看品牌。原来是跟着人走,现在是跟着品牌走。”周小丁清醒地认识到,“大家都知道的名字叫名牌,众口一词的名牌才叫品牌。
“支撑品牌的不是微笑和鞠躬,而是企业文化”。周小丁在四川康辉内部推行集约化、工业化生产模式,初期阻力不少,但几个月过后,得益于细分旅游专线、深化品牌服务等举措,旅行社门店的效益明显上升,各大门店的“小老板”也尝到了甜头。
企业需要从名牌走向品牌,四川旅游发展同样如此。目前,四川的大多景区还停留在“卖门票”阶段,旅游纪念品、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并未进入产业化尝试,品牌之路尚未深入。近来来,周小丁利用灾后重建机遇,为蓬安、古蔺、郫县、罗泉等地打造了个性化旅游策划方案,不过这仅仅还只是起步。
“以迪士尼为例,门票只占总收入的1/3,四川旅游也应如此,只有打造出丰富的产业链,才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后续之力。”周小丁说,如四川竹编产品,世界有名,却仅停留在农民创意阶段。由于普通农民想象力有限,难以开发出迎合世界口味、不同种类的新型产品,这就需要当地政府来开发、鼓励和孵化,以此提高四川旅游的附加消费,通过旅游打造“MadeinSichuan”这张牌。记者王科
四川旅游复苏重要一步棋
﹃东九环﹄开通
对于地震后四川旅游的复苏而言,张江魁很看重境外游客和国内游客的指标,四川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只有吸引了足够的外来游客参与其中,整体的旅游市场才会走上持续正常的发展之路。令人高兴的是,历年来我省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九寨沟-黄龙一线已经开通,对于四川旅游的全面复苏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