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福建首发团
福建省旅游局成立批文
三十年春华秋实,中国旅游走过了改革、创新、发展的辉煌历程,以其靓丽身姿步入三十年的改革华诞。在中国旅游改革发展的春潮中,福建旅游踏波前行,着力于对台旅游先行先试,创新构建海峡大旅游经济圈,联手两岸共同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行旅春潮三十年,圆梦“三通”六十载!欣然回首,福建拓展对台旅游亮点纷呈……
春潮行旅——福建拓展对台旅游亮点纷呈
三十年前,那是一个难忘的冬天。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此,祖国大地涌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福建旅游和全国旅游一样,“弄潮儿在涛头立”……
春潮起,冬季舞东风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高层会议上强调:“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然而,对于对外开放问题,当时还有不少疑虑:“是不是开放得太早了?”也有人提出:“那些落后的地方不能给外人看……”但改革开放的浪潮势不可挡。与经济改革发展相伴随的是旅游业的快速兴起……
改革开放初期的福建旅游,几乎是一张白纸。据史料记载,当时福建省级的旅游设施极为简陋,遑论各地市县的旅游状况。1978年9月,由国家支持外汇额度,福建省中旅公司进口了20辆大巴,成为当时全省唯一拥有进口大巴的旅行社。
也就从这年开始,福建开始组织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回国旅游探亲的散客和团体入境游。为了进一步开拓这项旅游业务,福建中旅在香港设立公司,首辟华东、西南、东北旅游线路;随后还组织了“吉普车之旅”、“客家之旅”等专线旅游,这些在当时好比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旅游创新之举。
1979年7月15日,中央批转福建省委、广东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对两省外经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于是,福建旅游不失时机,乘势前行,拓展业绩,使入境游和出境游在改革开放初期都走在了全国旅游的前列。
这一年,澳门知名人士何先生赠送了一批空调机等物质给福州华侨大厦,这大概算是当年福建宾馆饭店拥有空调机之始。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福建中旅开辟了省内外10条旅游专线,接待了多批境外观光团。据材料记载,1980年5月,美国驻华使馆一等秘书、新闻官马琦自费来闽旅游,是建国以来第一个获得有关部门批准入闽旅游的美国外交官,由此开了福建入境游的先河。
改革开放的第三年,即1981年间,香港中旅开放了办理台胞赴大陆签证,当年就有7位台胞怀着好奇的心情经由香港入境到厦门。这是通过香港入境来闽的第一批台湾同胞。从此,台胞由中旅“搭桥”往来两岸的商务、探亲、谒祖等行旅活动日趋频密,闽台两岸的亲缘、地缘、文缘、商缘、法缘“五缘”优势开始彰显,并成为福建发展对台旅游的优势资源。
春潮拍岸,一时多少故事新篇……
春潮涌,风正一帆悬
1982年8月,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更名为国家旅游局。随后,福建省旅游局也揭彩亮相。省级旅游行业主管机构的成立,为全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组织保证和政府主导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11月,国旅福建分社正式从省中旅社分出,划归省旅游局管理。同年,厦门市筹建旅游局。当时厦门市只有一家旅行社——中国旅行社,她也是福建中旅的前身。如今,在美丽的鹭岛高耸的楼宇间,还保留着那座鲜为人知的中旅社旧址和凝结在其中说不尽的创业故事……
这年,福建旅游首次邀请台胞一行8人来大陆观光旅行,还组织他们到杭州、上海、南京、北京、桂林、广州游览。之后,台胞来大陆旅行团就没有间断过了,特别是来闽寻根谒祖、商旅考察的旅行活动,更是习以为常。
l985年,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发展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全岛,面积131平方公里。同时,要求把特区建成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业的综合性、外向型的经济特区。特区的开发建设给厦门这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福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987年 9月22日,台湾媒体记者首次公开身份来大陆采访。此后,来厦门的台胞逐年增加,1988年突破了1万人。
1992年是“中国友好观光年”。福建旅游系统为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开展了一系列的整顿、考核和竞赛活动,进一步提升了福建旅游业的整体素质。
同年2月,武夷山市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西班牙、乌克兰和港台地区40多位旅行商组成的旅游考察团。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涉外接待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福建省旅游接待能力的大大提升。
1994年,莆田湄洲岛举办首届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吸引了海内外宾朋和信众前来参加。世界上有近2亿妈祖信仰者,分灵的妈祖庙近4000多座,仅台湾就有1600多万人,近2000座妈祖宫庙。自1987年农历九月初九海峡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