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道家的第十六洞天——升真元化洞天,武夷山曾经是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白玉蝉修行的地方,武夷道教历来把武夷茶看成修道养性的一种心灵载体,高远淡定的意念早就融入了道教文化的生命流程。自唐代以来,武夷山就是一座佛教名山,而武夷茶的清雅淡定与佛教的宗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武夷山的儒教理学鼎盛于南宋,一代大师朱熹在武夷山著书立说、开设讲堂,而平和从容,既是武夷茶道的精髓,也是儒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林治(福建省茶叶专家)“在武夷山这个地方,儒家文化宋代以朱熹为代表,朱熹是以茶喻理,你看甜的东西吃完以后回味是酸的,茶喝是苦的,但苦中有甜,先苦后甜,这是儒家的文化,乾隆皇帝把它又概括提升了,他讲武夷应喜添知己,清苦原来是一家。武夷茶的清和武夷茶的苦是联系在一起的,啜苦可以立志,回甘应该是报国,国运兴才能茶道兴。”
可以说,武夷茶蕴和育静的秉性,与濡释道三教形成了不谋而合的共鸣。武夷岩茶,不仅仅融合了儒家的中和之美、也融合了佛家的空灵之美和道家的自然之美。 “杯中观天地、壶里有乾坤”。一个和字即是茶的内涵,更是武夷山人的生命通感。
茶,自古就被称为“南方之嘉木”。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经说:“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其实,早在唐代开始,人们就已经熟知“茶道全尔真”,“三碗便得道”了。中国人饮茶的传统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影响极为深远,饮茶的习俗传到日本,发展出“茶道”,传到韩国便有“茶礼”。 以茶为祭、以茶为礼,早已经成为东方文明的重要象征。
茶的淡雅清静、朴实无华,都与君子不事张扬的品性有着相通之处。可以说,饮茶早已经超越了饮品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受。
来过武夷山的人都会说,武夷山人的性格质朴而平和,这恐怕与茶文化从古至今的熏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对于喝茶、谈茶、品茶、爱茶的武夷山人来说,茶的质朴典雅,茶的平和淡定,早已经融入他们的心灵深处。
叶灿 “懂生活的人不一定懂茶,但是懂茶的人一定懂生活。一个人喝了茶以后,他无形中把茶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标杆,把茶的品行作为自己追求的品行,在生活层次的要求上在个人兴趣爱好上就有了区别,茶的品质是非常高的,是朴素的,不以其浮华表象的东西来表达它。”
从诞生开始,武夷岩茶就备受欢迎,之后不仅传播到福建的其他地区、还传播到广东、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国家。
清代末年,一个叫做林凤池的台湾举人,来到武夷山游玩,喝到武夷岩茶之后大为赞赏,爱不释手,于是他带了一些武夷岩茶的茶苗返回台湾,在台湾冻顶山引种成功,后来逐渐被移苗广植,这就是著名的冻顶乌龙。
(黄丽秋 台湾茶叶专家)“林凤池举人从武夷山带回去的总共有36棵茶苗,有12棵种在冻顶山,是存活了。冻顶茶它的岩茶的余韵还在,虽然地理环境有点变化,但原本根源的东西它不容易有所变化。”
被引种回去的乌龙茶,尽管味道与最初的武夷岩茶已经有所区别,但还是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台湾学者连横曾经在《雅堂文集》里总结到:“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位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武夷茶被他看作最高的待客礼节,可见,武夷茶在他心目中的分量之重。
盛世兴茶,作为中国乌龙茶的发源地,武夷山市每年都会举办一些与茶相关的大型活动,吸引着五湖四海的人们来这里旅游、投资,而很多人也正是因为岩茶才与武夷山结下了特殊的缘分。
陈兴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兵乓球世界冠军。正是因为被岩茶的魅力所吸引,成为第一个转行做茶的体育明星。
陈兴华(前兵乓球世界冠军)“武夷山这个地方确实是非常美,我走遍全世界,国外也有很多的风光,也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但武夷山风景的这种气势世界难找。特别是茶,我情有独钟,岩骨花香的韵味在我喝茶的经历里确实是太独特了。”
在陈兴华看来,生长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的武夷岩茶,不仅口味独特,更有着天然无污染的环境,是一种绿色健康的饮品,他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武夷山、了解武夷茶。于是,他选择留在了武夷山,把岩茶作为自己人生一个新的起点。
跟陈兴华有着同样选择的还有很多人,飞机上走下的这位日本女性,叫左能典代, 20年来,她年年来武夷山,从未间断,如今已经是第23次了。
左能典代说,从第一次来武夷山旅游时对岩茶一见如故开始,她就爱上了武夷山,特别是武夷岩茶。
(左能 采访)
这些年,这位日本女作家曾经8次组织带领日本茶道旅游团,专程造访武夷茶并交流两国的茶文化。而她的岩茶坊已与700多家日本企业、上万个日本茶友,组成了传播武夷岩茶的文化沙龙。
杨江帆“21世纪是中国茶的世纪,因为茶是健康的饮料、和谐的饮料,天然的饮料,发展的饮料,时尚的饮料。作为中国茶叶发源地一个优秀茶的代表,武夷岩茶在新的世纪肯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更大的辉煌,随着我们中国的茶叶走向世界。”
遥想当年,惊蛰之日,三教人士与官民同设祭祀茶神之台,万众同喊“茶发芽!茶发芽!”那该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呼喊声中,天、地、人、茶融为一体,亘古不变。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这就是武夷山千百年来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