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上曾经有这样的记载“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山属于丹霞地貌,境内群山环抱,不仅土层深厚,而且多为风化岩残土,这正符合上者生烂石的条件,可以说,武夷山特殊的土壤结构为茶树的生长,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营养元素。
如果说立地条件是岩茶生长的自然基础,那么特殊的小气候条件则是上好岩茶的催发剂。这是我们阳春三月拍摄到的一组真实镜头:山谷幽壑间时而云遮雾绕,湿润清风轻抚盆景状的茶丛, “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恐怕只有这样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才能养育武夷岩茶吧。
杨江帆(福建武夷学院 院长)“有的茶长在岩石上,自然形成了盆景式的栽种方式。武夷山独特的生态环境,空气、土壤环境,形成了它独特的品质,这种品质是其他茶类不能够模仿的,无法比拟的。”
但是,要想茶叶的味道好,光有自然条件还不够,更重要是武夷山人工艺独特的制作技巧。岩茶的做法,兼备了红茶与绿茶的制作精华,包括采青、萎凋、做青、炒青、揉敛、炭焙等十几道工序,是所有茶类中工序最多、也是最复杂的。
武夷岩茶,每年只采春茶。俗话说,三天是茶,三天是草,一到谷雨前后,武夷山的菜农们就要时刻注意着天气的变化,来决定不同品种的采摘时间。
黄勇“采茶清晨不采,有露水不采,阴雨天气不采,正当午时也不采,傍晚的茶青由于采摘回来之后没有日光的自然倒青也不采,这样就能保证岩茶特有的品质,武夷茶一般讲究采摘中开面,所谓的中开面,就是顶上的芽叶张开,相当于第二张叶子的二分之一,小于二分之一叫小开面,一样大叫大开面,采中开面的茶,茶的内质最好。”
一到春天,武夷山人家家户户都忙着采茶、做茶,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茶的清香。几百年来,武夷山人世代传承的不仅仅是原汁原味的制作方法,还有对茶一丝不苟的执著与热爱。
当地人常说,“看天作茶、看青做茶”,不同天气、不同时间采摘回来的青叶,都有着细微的差别,只有经验丰富的师傅才能当机立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这道工序叫做做青。做青的过程十分讲究,它需要将茶青时而摇动、时而静放,动静结合,不仅要控制好摇青的力度,更要掌握好各个环节衔接的时机,而岩茶色香味的好与坏,都跟摇青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
岩茶的另一道独特的工艺是炭焙,先把前期处理好的茶青均匀地放置在焙笼中,然后用低温的炭火慢慢烘焙,这道工序既可以提升青叶的香气和滋味,也可以让成品茶更加耐泡。
“要想做好茶,得靠天地人”,这也是武夷山的茶人们口口相传的经验,只有天、地、人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才能做出最好的茶叶。2006年,武夷岩茶的制作方法已经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代表中国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武夷山人与茶之间的感情默契而深刻,似乎更像是朋友和知己,无论是做茶还是品茶,他们都有着自己独到而特别的理解。
邹水英(茶叶专家)“武夷岩茶的水仙,水仙的历史也很悠久的,它的个性就比较平和,就像女人一样,很柔很细,很细腻,武夷岩差的小品种茶,(有些)就像小家碧玉,(有些)就像大家闺秀。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性格。”
武夷山人说,岩茶的品种不同、性格就不同,味道也有所差别,但不管是什么品种的岩茶,想要品味出它的精华,都需要恰当的环境和器具,以及恰当的方法。
叶灿“武夷岩茶其实非常特殊,内质很丰厚,所以品味的时候很讲究,它每一道和每一道都不一样,那么武夷茶的三看三问三品就通过这三种方法去揭示它的内质,为什么这样呢,岩茶有一句俗语,在民间广为流传,叫做头道生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四道五道也不差,七道有余香。这样就造成它每道滋味在每一泡中色香味形都表达的不一样,所以在品味的时候,要通过观色闻香去感受它。”
先是舌下生津,像是有柔丝在水中源源不断地回旋着,而后是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有荡气回肠的余味。眼前的这杯茶水仿佛溶解了武夷山树木草丛里所特有的香气,然后又逐一释放出来,她香的自然延绵,留在杯底、停在齿间,直沁脾肺,这大概就是武夷茶独特的岩韵吧。
叶灿 “这三看三问三品在古时候的人理解其实无外乎四个字,甘活清香细品茶,一泡好茶里面,又甘甜滋润又清香扑鼻,又能够活从舌变,为什么,在舌头上去感受它,微乎其微,每一下的感受都不一样,喝进去的,入口的,吞下去的,反上来的味道,都从舌尖上去感受它的变化,所以古人把它称为,甘活清香细品茶。”
在武夷山的大街小巷,茶馆茶楼随处可见,茶已经成了这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武夷山人说,喝茶还是讲究一个“品”字,以茶立德,以茶会友,以茶怡情,小小一杯茶,却可以折射出武夷山人的文化性格。
《周礼》说:“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其中提倡的茶礼四字箴言为:俭、清、和、静,无疑,这也是中华民族最推崇的高尚品性与处世哲学。可以说,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就是“和。在所有汉字中,恐怕再也找不到一个比‘和’更能突出‘中国茶道’内涵、概括中国茶文化精神的字眼了。而武夷茶的文化特质正印证了这一点。
武夷山,不仅用最好的水土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武夷岩茶,也用一种开阔的胸襟同时接纳了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