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卸任的两江总督梁章矩在一封写给福建巡抚刘鸿翔的信中,极力反对开放福州作为通商口岸。他写到:该夷所需者,中国之茶叶。而崇安所产,尤该夷所醉心。梁章矩所指的崇安就是今天的武夷山。
肖天喜(武夷山市政协主席):“当时五口通商,福建就占了两个口岸,一个厦门口岸,一个福州口岸,英商坚持开福州口岸的时候,主要目的就是运输武夷茶,包括武夷山周边的,也包括整个福建的茶叶,都从福州的口岸出去的。”
这是1844年英国人在福州最早开办的负责茶叶贸易的洋行。梁章矩的大声疾呼最终成为无声的呐喊。鸦片战争之后,英国的洋行逐步控制了武夷茶的外贸生意。从1856年开始,绝大多数武夷茶从福州运往欧洲各国,每年输出量占全国茶叶输出总量的70%%以上。福州成为世界“茶港”。
就在同一时期,外国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渗透,不仅获得了在华开设茶厂的权力,而且还以极低的税率进行茶叶出口。向俄罗斯出口茶叶的晋商逐渐失去优势,中国内陆曾经繁华了上百年的“万里茶路”走向衰落。
然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关于中国红茶的占有计划还没有最终结束。英国达尔豪西侯爵发给他派往中国的间谍一道命令:“你必须从中国盛产茶叶的地区挑选出最好的茶树种子,你还必须尽一切努力招聘一些有经验的种茶人和茶叶加工者。”这道命令的接收者是一个36岁的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福琼。为了永远地打破中国对茶叶制作技术的垄断,英国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移植茶叶的计划。
这是一幅完成于1843年的手绘风景画,画中这个美丽的地方是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这幅画的作者就是罗伯特福琼。1843年的夏天,当福琼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竹筏上,绘制这幅画的时候,中英鸦片战争的硝烟还未完全散尽。此时,蓝眼睛黄头发的西方人在中国活动,随时都会遭遇巨大的危险,不过,此时的福琼却欣喜若狂,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最优质茶叶的种植区。
五年之后,福琼把自己装扮成中国人的模样,又一次悄悄来到武夷山。这回,他不仅详细记录了武夷茶的制作工艺,还购买了大量的茶树种子,并且用高价招募了八个当地的制茶工人。这些茶工并不知道,这位长相奇特的雇主将要把他们带到遥远的异国他乡。回到英国后,福琼出版了一本游记《茶国之行》。然而,在这本书中,关于窃取茶叶技术的细节被小心地回避了,那八个武夷山的茶工也下落不明。
2009年,武夷山的桐木村迎来了一位来自印度大吉岭地区的茶叶专家罗禅。大吉岭位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是印度最富盛名的优质茶产区。罗禅来到中国,第一站就是福建的武夷山,对于他来说,这里是一个梦想了许多年的地方。而罗禅的到来,也为我们揭示了一百六十多年前,那八个被福琼带走的武夷山茶工的去向。
RajivLochan(印度茶叶专家):“1842年,一位叫罗伯特福琼的绅士从印度来到中国,寻找做红茶的原料。他从香港辗转到福建、浙江、安徽。但他发现将中国的茶完全带走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沿途收集各种茶种、采茶工具。同时,为了做茶,他还寻找了很多制茶工具和手艺人。这些人知道如何做茶。他将这些人和器物都带回到了印度。这就是我们大吉岭茶的来源。这就是大吉岭王朝的开始。”
罗禅告诉我们,在大吉岭,运送上等的茶叶时不能让茶筐着地,必须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背在身上,这是为了防止茶叶沾染泥土和灰尘。而这种方法的发明者,据说就是一百六十多年前来到印度的那些武夷山的茶工。
RajivLochan:“太像大吉岭茶了。这个茶叶可以做很好的大吉岭茶。这么好的品质在其他地方难以见到。
当我到这里,我就径直走进来,坐在茶园中,品尝茶叶,环顾四周,我明白了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生长出如此好的茶叶。”
由于福琼的缘故,武夷茶在印度移植成功,之后,印度的茶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跃升。50年之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叶足以供应欧洲,英国不再向中国进口茶叶。
事隔一百多年,罗禅把最上好的大吉岭红茶从印度带到了武夷山,并且邀请桐木村世代制作正山小种红茶的江家后人品尝。
印度红茶和它的祖先中国的正山小种红茶就这样不期而遇了。
江元勋(正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我感觉这个茶,在红茶类当中,是我目前接触到的,除了正山小种顶级的红茶之外,就在功夫红茶领域,是目前我接触到的最好的。最好的同时我还有个感受就是,像您说的这个茶的底蕴里面仍然不失武夷茶的底蕴和香气,还有正山小种的根在里面。虽然离开好几百年了,可是它的中国味道还在。”
RajivLochan:“我正是这个160年后将中国茶重新带回中国的人。我也想未来将中国茶带到世界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