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夫里镇的民间婚礼,至今还体现出朱熹当年的影响,保留着浓郁的古风:在婚礼举行的过程中,要有这么一个仪式,那就是必须举行一个由乡里老人们参加的茶话会,在这个会上老人们在向新婚夫妇表达祝福的同时,还要向他们讲述一些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国民间的伦理关系,就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代代传承和延续下去,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那么,朱熹为什么要对建立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社会秩序那么在意和强调呢?
原来,南宋时期,由于中原战乱,大量士民南迁,来到江南这片远离中原文明的“化外之地”,尤其闽北地区更是处在江南的腹地。当时这里的社会秩序混乱,道德失衡,民间纷争不断,影响了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胡仲平(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学者):“当时由于社会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社会的家庭的伦理关系,也受到重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儒家的思想人物要出来救世,他们必须提出自己的针对社会现实的理论问题并加以解决。”
但朱熹济世救民的主张,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却屡遭碰壁。他十九岁中进士,一生中曾有过四次出任地方官员的经历,做过的最高官职是在花甲之年充任当时皇帝宁宗的宫廷教师。朱熹充分利用讲学的机会,多次直言不讳地批评朝廷的过失,这使得听惯了奉承之言的皇帝大为不快,授课仅四十余天就辞退了他。
朱熹的救世主张虽然为南宋统治者所不喜欢,但他高洁的操守和救世的情怀却赢得了许多社会贤达与百姓的赞赏。在闽北生活的这些岁月,他也与乡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五夫里,我们还惊喜地发现了当年朱熹倡议设立的五夫社仓,在历经八百多年风风雨雨之后,依然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胡仲平(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学者):“当时朱熹在这一带教书,也考虑到这一带的民生比较贫困,他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鼓励当地的政府官员来兴建了那么一个五夫社仓,碰到饥馑之年能够舒缓老百姓的贫困,救助大家的饥饿。从此我们国家的那个社仓的制度,那种粮食赈灾的制度就开始向州县以下的级别发展,扩展到了乡镇这么一级。”
在五夫里还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朱熹来到女儿女婿家中,女儿因家贫,只能用葱汤麦饭来招待父亲。没想到父亲看到女儿心里难过,就当场写了一首诗来安慰她: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看着这简单的葱汤麦饭,胡仲平感受到了朱熹当年安贫乐道,心忧黎民的胸襟。
船夫黎国庆:“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中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
朱熹终其毕生的精力为中华文明寻找着方向,为后世百代树立了人格,为中国哲学开拓了新境,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和越南这些国家的文化。
胡仲平(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学者):“朱子学后来又传到朝鲜跟日本,对日本和朝鲜的学术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影响到朝鲜日本的政治和军事。”
朱熹和孔子一样,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特殊贡献的思想巨人,正如当代一位国学专家所评价的“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