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欧洲旅游 >> 丹麦旅游 >> 正文

趣伏里公园

作者:heppo    欧洲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6-22
 

      趣伏里公园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建于1843年,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公园占地八万平方米,是丹麦乃至整个欧洲最著名的游乐园,也是世界知名的公共娱乐场所,有“人间仙境”之称,是丹麦游人最多的一个地方。先不说别的,单就它的名字而言,就非常地富有诗意。把趣伏里公园的英文名字倒过来念便是“I Lov(e) It”,意为“我爱它”!

      

  趣伏里公园最初为群众集会、跳舞、看表演和听音乐的场所。后来迭经兴修改建,才逐渐 形成具有目前规模的一个老少咸宜的游乐场所。走进趣伏里公园的正门,向右手看去,便会发现一尊铜像,这就是趣伏里的创立者乔治?卡斯坦森(1812~1957),他头戴高顶礼帽,持一柄手杖,以翩翩绅士风度欢迎人们走进他的游乐园。假若他能看到今天的趣伏里,想必也会心满意足的。他曾经说过:“趣伏里永远不会停止向前,它属于未来。”这句话如今已成为现实。
   趣伏里是1843年8月15日首次开放的,那时哥本哈根人的娱乐活动少得可怜,因此卡斯坦森的计划立刻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且它似乎具有了社会政治意义,因为它给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带来了一种民主的气息。也正是因为如此,它遭到了丹麦上流社会的诋毁和责难。但是随着历史的脚步,趣伏里终于发展起来厂。园内建有哑剧院(1847年建立,1945年后重建)、中国塔(建于1909年)、趣伏里音乐厅(原建于1901-1902年,新建于1956年)等等。此外,园内还有趣伏里仪仗队(成立于1844年)、露天舞台及许多娱乐设施、餐馆等。趣伏里公园一般是在每年5月1日开放,9月中旬关闭。

    
       最值得趣伏里炫耀的是趣伏里仪仗队。1844年,趣伏里仪仗队一成立,立刻赢得了哥本哈根人的心。这支仪仗队由89个9~16岁的男孩组成,年龄限制十分严格,加入仪仗队之前,他们必须经过仪仗队音乐学校的考试,并利用课余时间在该校接受一流的训练。每天,趣伏里仪仗队都要在游客面前展示自己的英姿。他们上穿红色制服,下穿白色裤子,最引入注目的是头上的那顶黑色皮帽,足有—尺多高,看上去和丹麦皇家卫队的服装十分相似,据说这是根据安徒生的童话《坚定的锡兵》中锡兵的形象设计的。走在仪仗队最前面的是指挥和鼓号手方阵,接下来是由两匹小马拉着的金马车,车上年轻的“王子”“公主”正向游人招手致意,最后压阵的是骑在阿拉伯白马上的海军陆战队上尉和他的士兵。仪仗队的出现总是在鼓号齐鸣中把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
  趣伏里公园里的中国塔分四层,飞檐凌空,楹槛通灵,一面倚山,三面临水。晚间灯光与水光相映,景色独揽。宝塔内层层设有餐室,游客可一边品尝中国佳肴,一边饱览湖光山色。戏台在外形、大小、色泽、布局上均仿照北京故宫戏台规格。台前屋檐下面还横悬一块木匾,上书“与民同乐”四个大字。
  为庆祝中国塔建成100周年,趣伏里公园于2000年举办了隆重的“中国周”活动,为此在公园里修了一段长城。长春市杂技团在此进行了精采演出,吉林省民间艺人在此进行了表演。
  趣伏里公园正门颇似一座城堡,门两侧贴满各场歌舞剧和管弦乐队的海报,又仿佛是一个剧场。园内建筑物均出自精雕细刻的专家之手,错落分布在自然景物之间,使整个公园兼有天然与人工之美。
  花卉展览是公园的一大特色。花展不以盆栽和剪插见长,而以种植在园地里的花簇图案取胜。趣伏里的另一特色在于水景。这里有人造喷泉、池塘、水潭、运河等。在不同形式的水面上,不仅有雕塑、有喷泉,而且有花舟游弋,水鸟飞回。晚上灯光点缀,光怪陆离,令人叹为观止。
  园内的景色,白天与黑夜截然不同。夜幕降临时,灯光灿烂、闪烁生辉,使之轮廓毕露,线条分明,象是在黑幕上画出一幅大笔素描,这时,整个游乐场都成了琉璃世界。树枝上的灯光,大小齐全,明暗不一,衬托出树影婆娑,曲径萦回;而水边的灯饰,多图案不同、彩色各异,加上巧妙的安排、艺术的穿插,倒映在各式不同的水面上,有镜花水月、迷幻朦胧之感。

 
  这美丽的场景也许在别处也可找到,但趣伏里那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所带来的氛围却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各地已有不少仿趣伏里而造的公园,而真正的佛伏里却只在丹麦,因为它慑人心魄的内涵与气质是无法仿造的。
  哥本哈根人为拥有趣伏里而自豪,每年春暖花开之后,趣伏里园中游客如织,这里有丹麦的男女老少,更有慕名而来的外国游客,而无论问起哪一位,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趣伏里,我爱它。”

[1] [2] 下一页


原创文章趣伏里公园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ouzhoulvyou/danmailvyou/28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