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鉴真大师坐像将再次回扬州省亲。消息传来,扬州漆器厂的一批老艺人兴奋异常,因为扬州漆器与鉴真大师像的渊源太深厚了。
鉴真东渡,带去了漆器工艺
公元742年,日本遣唐使来到扬州邀请鉴真去日本弘法。历经12年的艰辛,6次东渡,鉴真大师终于成功到达日本,完成了弘法的夙愿。他不仅为日本带去了很多佛经和医书,还对传播唐朝的建筑技术、雕塑艺术、漆器艺术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介绍,鉴真第二次东渡时就携带有漆盒子盘30具,螺铀经函50口,金漆泥像1躯。这些漆器和佛像都是在扬州备办的。
鉴真大师圆寂后,为了悼念恩师,其随行弟子中有一善漆艺者,为鉴真大师制作了一尊漆艺夹纻塑像。鉴真大师坐像高84厘米,坐像胎厚的地方糊布五六层,薄的地方仅糊布三四层,彩漆髹饰。像中鉴真身披袈裟,衣褶柔和,双目闭合,嘴唇含着微笑,双手叠放膝上,表现出一位有道高僧慈祥的神态。
塑像成像后,就供奉于日本唐招提寺内,供人参拜瞻仰。
首次省亲,扬州漆器初做鉴真像
1980年4月,鉴真坐像首次回扬州。
就是利用鉴真像回扬省亲的这次机会,扬州漆器第一次成功复制鉴真像。
据扬州漆器厂原副厂长张长明回忆,扬州的漆艺家和雕塑家们在获得日方同意后,满怀诚意地采用同样工艺,按照原样复制了一尊鉴真塑像。
由于白天塑像要供人瞻仰,只有晚上才可以进行测量和分析,时间紧、任务重,扬州漆器厂几乎派出了全部的技术精英,分工协作,昼夜不歇,终于赶在塑像离扬赴北京之前做好了模型。
塑像做成后,即被供奉在大明寺的鉴真纪念堂内。
自做鉴真立像日本受追捧
2007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日本,他在演讲中提到,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和日本唐招提寺的一对石灯笼灯火27年长明不灭,遥相辉映,象征着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前景。
为了增进扬州与奈良的友好往来,扬州市决定制作鉴真大和尚塑像送往日本。这个光荣的任务再次交给了扬州漆器艺人。
在日本已有了一座鉴真坐像,如何创新?负责此次制作任务的扬州漆器厂副厂长谢世强说:“之前所见鉴真塑像多为坐像,所以再做坐像似乎意义不是很大。”经过多次论证修改,最终以鉴真立于一个具有海船标记的基座之上的设计方案获得了通过。
一个难题解决了,然而更难的还在后面。
由于要表现的是鉴真大师在东渡过程中的形象,那么其面容神情显然必须要与坐像相区别。因为坐像表现的是鉴真大师圆寂前的形象,那时与东渡的时间整整相差了十年。十年对一个人的容貌会有很大的改变。为此,设计者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甚至还专门研究了解剖学的知识。
由于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这样的塑像不仅具有耐酸碱、不变形、不宜开裂等优点,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它凸显出的视觉效果会越来越好。
2007年6月,鉴真立像随着扬州市政府领导一起“东渡”日本,受到了日本媒体的争相报道,为加深中日友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了解,为了庆祝鉴真像再次回扬,漆器厂赶制一批同比例缩小的鉴真大师塑像,坐像1000个、立像1000个。塑像虽然比例缩小了许多,但是所使用的工艺,却和原版鉴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