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关于象山脚下发现古炮台遗址的报道见报后,引起镇江市民关注。近日,发现者窦启荣继续在象山附近寻找相关建筑,在象山东峰山顶上发现了炮台。
5月4日,在文保员窦启荣的引领下,记者再次前往象山,在经过施工机械修整过的象山东峰和西峰中间的凹处,两人往东峰攀爬,经过100多米山路后,到达东峰山顶,在一处相对平坦处,即可看到两座圆形建筑遗址,一个已被填上土,另一个有两米多深。窦启荣介绍,这应该是炮台遗址。记者看到,虽然炮台已经损毁,但圆形外形仍十分清晰,周边还有混凝土结构的挡墙,材料又与象山西侧脚下国民党时期所建江防工事“弹药库”一致。这两座连在一起的炮台直径都在8米左右,炮台正对着焦山,视线非常好,炮台北面山体还有水泥混凝土梯形挡墙,挡墙正面有低陷处,应该就是射击口的位置。
从这两座炮台再往东约20米处,还有一处开阔地,也有类似炮台结构,但已不是太明显。奇怪的是,在这里我们还发现了底座呈方形,上面有一个圆孔像石锁一样的石刻,底座两边还凿有深宽约5厘米的石槽。窦启荣用随身带的尺量了一下,底座边长约50厘米,“锁孔”直径约12厘米。这块石头是干什么用的?令人纳闷。
下山时,窦启荣告诉记者,他查阅了很多资料,象山山顶曾经建有清朝的炮台,但遗址在哪现在还无从得知。不过在下山路上,记者发现了和象山脚下挡墙材质一样的黏土碎块。在窦启荣家里,记者看到了他提供的清代《焦山续志一》,其中在陈述焦山添设快炮时提及:“先在象山东西峰巅各设快炮一尊”。这里明确提到,在象山东峰峰巅设快炮,而峰巅位置即为记者先前所到位置。窦启荣设想,现在发现的炮台是否是在清朝炮台的基础上重建的?而这有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