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峰曾在报刊上曾发表的唯一留存的一篇文稿(其它的丢失了)。现在我将18年前在大学毕业时写的“老古董”游记散文拾倒出来给博友们趣味趣味......
此篇1989年曾在《中国旅游报》,《湖南日报》,《人民保险报》发表过
新辟的湘西猛洞河风景区,令人神往。
听人说,到猛洞河泛舟,须得在古镇王村歇宿一晚。
我从长沙乘火车,至大庸北的前一站,罗依溪车站下了火车,并在车站不远的地方搭上了去王村的小船。
船主是位善谈的土家族中年人,他一边摇橹,一边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说,王村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在酉水的北岸。秦汉时期就已成为酉阳县城址,后因土司王盘踞,故名王村。
悠久的历史,古朴的小镇,难怪著名导演谢晋跑了几万里路,最后非常满意的选定王村做他的“芙蓉镇”。
轻舟沿溯着酉水萦回。
奇异的峰峦,争抢着把它们的影子投到那澄清平贴的“镜面”似的河面上来。
行船约莫一袋烟工夫,船主指着前方说:“那就是芙蓉镇。”
眺望前方,闯入我眼帘的好似一幅浓泼淡抹的山水画卷。吊脚楼,一幢贴着一幢,鳞次栉比地依山取势而镶嵌着......
青时板的梯阶,曲曲弯弯地由下向山顶延伸,远远望去,犹如一条摇头摆尾的青龙下河饮水。
船停靠岸,我急忙向船主打听住宿情况。船主笑容可掬地说,如果不嫌弃的话就住他的店铺,我这才知道,船主经营有方,将行、食、宿、游一条龙的服务全部揽了下来。
经他介绍得知,如今这里也成了“小特区”。
神秘的猛洞河自开放以来,旅游者成千上万,小镇上即使是国家“大兴土木”也是难解旅游的“大兵压境”。于是我们土家吊脚楼里也兴起了“家庭旅社”,目前约有两百多个床位。船主乐呵呵地对我说。
与这位有现代意识的土家族船主聊谈,不知不觉地将长长的石级抛到脑后头,转眼间到了船主的家。
只见家庭旅社的檐前悬挂着一个酒幌子。上面绣着“芙蓉饭店”字样的招牌旗,在山风吹拂下,轻柔地向客人摇曳着。
船主嫂,一见面就让人觉得是位“能干婆”。看见厅内窗明几净,电冰箱、落地扇、电视机摆设的错落有致就不问而知,船主夫妇是土家族率先富起来的代表。
“洋玩意”还没有让我流览得端详,土名菜就热腾藤地端到我的桌前,说是“泥鳅钻豆腐”。
当你用筷子撬去它的豆腐表层,出现在你眼前的竟是一幅“泥鳅百姿图”,或“仰首问青天”,或“戏水越龙门”,或“卷头埋尾不动声色”,或“直挺挺的在做白日梦”……
紧接着“和菜”又上了桌。
船主告诉我,这是土家族的传统名菜,听寨内的老人讲,古代时,湘西经常烽烟四起,为了补养将士身体,又方便烹饪工序,特将山野和而为一。
值得一提的是那道“活水煮活鱼”(刚从酉水打捞上的活鱼,用屋主房后小溪流的活水去烧煮),这鱼吃起来真象观光古镇风景一样,爽极了。
船主见我酒兴大发,颇为得意地从柜里拿出一张“芙蓉镇”的导演谢晋,主要演员刘晓庆,姜文等与他们全家共进晚餐的彩色照片给我看。并告诉我,摄制组曾两次到他家吃过饭,而且“胡玉音”的“豆腐西施”都是由他那口子做的呢。
从那以后,他索性挂起“芙蓉饭店”的招牌。
夜幕降临,天空辉耀起无数的星光,衬着悬崖边的吊脚楼好似一幅剪影。
我和船主,杯觥交错。
正谈得投机,山后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锣声。“抓住他!抓住他!有小偷……”
我一惊,酒醒了一半,操起扁担就要去堵截。船主非但不动,反而哈哈大笑起来,弄得我一时糊涂起来。船主给我递上一只烟,漫不经心得向我解释道。
原来土家族盖新房的时候,屋脊上的大梁必须是偷来的。“偷”梁的人,白天若是看中那家的树,便在树上绑上红绸。
“偷”这棵树还挺讲究,既要直又要有分丫。这象征着盖房人家业繁荣兴旺。到了夜里,盖房人就来“偷”梁,当然一点也不“做贼心虚”而是“明火执杖”来锯树。被偷的主人只不过是“虚张声势”地叫喊几声,其实心里美滋滋的,因为别人相中的自家的树,意味着“富而有余”咧。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