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讯-旅游在线:专业旅游资讯网

 
您现在的位置: 旅游资讯网 >> 国内旅游 >> 湖南旅游 >> 正文

紫鹊界的稻谷

作者:heppo    国内旅游来源:旅游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18
  □曾晨辉

  小车在高山间旋转,一畦一畦的稻谷也跟着旋转。稻菽何止万重浪,静静延伸到云端中去,壮观得无声无息。我就喜欢这种壮观,没有声音,却极具生命力。这里的稻谷依然只有一季,但吸收了满天地的雨露阳光,谷子饱满、清香,嚼起来口感很好。人说高山有好水,高山同样有好谷子,像高山的人一样,自然生长。

  我相信自然造化的力量,如这山间的树、岩石,乃至刀削斧劈似的峰,全是自然之创造。那些银白色的岩石,晶亮如洗,随意敲一块下来,也许就是真正的美玉。亿万年风雨炼成的石头,质地还能有假?不过,望着天地间默然的稻谷,我更相信人的造化。如果没有人,紫鹊界的梯田是不存在的,经历过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的紫鹊界人,种出来的谷子一粒粒金黄着,就是对人伟大生命力的论证。想起来是有点意思的,紫鹊界人是为了生存才种粮食,在高山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根本没料到此处会成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南来北往的游客来看什么,来看山?来看稻谷?似乎都是。我想,一般来说,都是为了观赏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力而来。

  下了车,我走到一畦稻田旁。我弯腰轻轻折了一线低垂着头的谷子,摸一摸,暖暖的,羞羞的,像高山上的人。我剥开一粒,雪白,仿佛一个密码,种粮人面对天和地的符号。在没有文字的远古时代,劳动和粮食就是一种符号,紫鹊界人是靠着这符号,才有了今天的和谐生活。

  我问一个朋友:紫鹊界的稻田是由上而下产生的,还是由下往上产生的?朋友笑着说,这倒是一个问题。凭我的想象,由上往下,或由下往上,都是高山劳动者的创造力起了作用。

  山谷里有一个小村,山上也有一个小村,烟火皆旺。这一季稻谷是他们的口粮。据说当年———大概是早清年间吧,紫鹊界稻谷偶然成了皇家贡品。在封建时代,任何东西一旦打上了皇家的烙印,就布满了神秘色彩。又据说乾隆皇帝爱吃此山的米。这些说法未必完全没有影子,但我从内心里讨厌它。皇家吃了又怎样?我认为并没有给稻谷本身添彩。相反,很多东西,一染上皇家色彩,就永远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只有真正以土地为生的人,才是稻谷的亲人。紫鹊界的谷子,是流着千万年的辛酸苦难,长得那么结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下一代,真正有几人懂得土地这部书的历史?起码,我就不敢说懂得。除了对它崇敬,还是崇敬。土地的灵魂,其实就是以劳作为生的人。如果连这一点都忽略了,那么即使你来十趟紫鹊界,也是空空而归。

  千旋万转,左凹右凸,峡谷中的稻田,稻田中的峡谷,绵绵不绝直往天际,每一条山间小路,每一粒谷,每一个高山人,全是风景中的风景,自然里的自然。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因交通不便,紫鹊界基本处于封闭状态。毫不夸张地说,那时的山民极少见过汽车。稻谷在白云深处黄了一季又一季,养活了一代代的紫鹊界人,而外界无人知晓。现在,一批批的游客来来去去,高山才稍有一点尘世的喧嚣。

  想起贾岛一句诗: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稻谷的清香飘在白云深处,闻一闻,一切烦恼全部放下了。

  下山的时候,梯田随着我们的车速,一畦一畦地向后退,向白云深处隐藏起来。足有四十分钟,小车才从那千万重谷浪中出来。我们索性停了车,往山上看,一片金黄色悄无声息的铺在天边。

  我举起镜头,“咔嚓”一下,那片金黄色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我心里。


原创文章紫鹊界的稻谷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98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