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内气(内因、内在条件)的要求,《葬书》 说:“积止聚冲,阴和阳工,土厚水深,郁草茂林。”“土欲细而坚,润而不泽,裁肪切玉,备具五色(五类俱全,即所有元素)。”主要要求是说所需元素俱全。对外气(外因,外在条件)的要求,《葬书》 说:“势如万马,自天而降,势如重屋,茂草乔木。”“形如植冠,永昌且欢。形如投算,百事昏乱。”“以水为朱雀(堂前)者,衰旺系乎形应,忌乎湍急。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以返不绝。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未无源,其去无流。”《玉尺经》说:“尖齐高耸,君子可以求官。低小方园,士庶亦应致富。”“沐浴本带桃花,悠扬清沏,女反贞贤。”主要的是除得水以外,注重于自然景观。内外辨证,《葬书》 说:“外气所以止内气,过水所以止来龙”,“外气横行,内气止生”,“外无以聚内,气散于地中。”主要是说明外气(环境气)影响内气。
古人选址深知藏风聚气之地是生气旺盛所在。张谷英村的选址也是遵循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所幸的是他们选所之地从龙砂水向等风水要素来看,一一俱备。“气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气之盛而流行,而其余者犹有止。虽零散而其深者犹有聚。经曰:外气横行,内气止行,盖言此也。经曰:浅深得乘,风水自成。”
张谷英村四周之山龙势连绵起伏,从高处眺望,四面青山围绕着一片屋宇,渭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河上大小石桥47座。屋宇墙檀相接,参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水阶下淌,门朝水中开”的格局。形成一个理想的藏风聚气的风水格局。真可谓“山来水回,贵寿丰财”。
探秘之二: 形法合度
张谷英村虽历经沧桑,但基本上保留了原状。有“当大门”、“王家塅”、“上新屋”三栋主体建筑。三栋主体建筑的门庭各自分东、西、南方向设置,主庭高壁厚檐,围屋层层相围,分则自成系统,合则浑然一体。张谷英大屋总建筑面积有51000多平方米,房屋1700多间,天井206个。规格不等而又相连的每栋门庭都由过厅、会面堂层、祖宗堂屋、后厅等“四进”及其与厢房、耳房等形成的3个天井组成。顺着屋脊望去,张谷英村整个建筑就变成了无数个“井”字。厅堂里廊栉比、天井棋布、工整严谨,格局对称,形式、
尺度和粉饰色调都趋于和谐统一。
因时间关系,我着重用勘测了两座建筑的风水状况。
(1) 当大门
位于张谷英村龙形山前,也就是“龙口”上。门前有溪,溪上有两座八字形的石桥,被称为“龙须”。此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内有大小堂屋和天井各24个,住房422间,建筑面积9200米。大屋的整体形状像一把打开的折扇。设有两道大门,大门门框都由花岗岩石凿制而成。
经测,水口为乙辰,坐山立向为壬山丙兼亥巳,坐穴为癸壬水龙,上堂水收到长生水坤申,冠带水辛戌;四周峰峦秀拨,依次有丙、午、丁、坤、庚、辛、壬等峰。
(2)进士第
走出当大门往右侧弯进一条路,在不足百步的距离中,依渭溪河水回环曲折之势拱起三座花岗岩石桥,形如弯曲散布的仙网。石桥两岸建筑鳞次栉比,桥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图画。
走近进士第扑面而来的儒家书香味,张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礼仪、教育。村人以读书为荣,以不识字为耻,喜好读书的风气代代相传。科举时代曾有进士1人、举人7人、贡生6人、贡员1人、佾生1人、庠生45人、太学生33人、当代大学生240多人、还有博士生和留学生。
经测,坐山立向为丑山末向兼癸丁,坐丁丑水龙,与水口乙辰合局。消砂纳水情况为:壬子水从门前流尚,与长生水坤申合流后流入水口。峰峦有丙、午、丁、末、坤、壬、丑等诸峰。
(3)张谷英墓
张谷英的墓冢在东南面的山顶,而这座山头像牛头,两边的高山恰似两个高挑着的牛角,面前正好是两条涧水交汇处的深潭,整个地形构成叫作“金牛探海”。据说张谷英的墓修在金牛的脑门上,就是保佑子孙多子多福。
经测,墓地坐山立向为艮山坤向兼丑末,坐癸丑水龙,水口为乙辰,有壬子水上堂,右侧有丙午丁三支秀峰,其次有甲峰、辰峰、乙峰、丑峰、坤峰、壬峰等峰,墓地前方两侧有天乙峰和太乙峰护卫着。其“地贵平夷,土贵有支。支之所起,气随而始。支之所终,气随以钟。观支之法,隐隐隆隆,微妙玄(元)通,吉在其中。” 此墓葬得法,为“重岭叠嶂,千乘之葬。势如降龙,水绕云从,爵禄三公。”
点评:
《葬书》云:“夫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与形顺者吉,势与形逆者凶。势凶形吉,百福希一。”说的就是势与形的关系。“地有吉气,土随而起。支有止气,水随而比。势顺形动,回复始终,法葬其中,永吉无凶。”从当大门和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