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岳阳参加中南六省美术教学研讨会,同行的好友相约出去走走看看。而岳阳楼、洞庭湖这些著名的旅游景点似乎不能勾起我们游览的欲望,加上去过的朋友一致认定不“过瘾”,所以便打消了去洞庭湖中央观赏“君山岛”的念头。
然而,当“张谷英”的宣传单摆在我们案头时,一种强烈的欲望迫使我们决定前往,于是约上广西的朋友,直奔车站。说来也巧,刚坐上客车,宜昌的几位前去观光的教师也上了车,于是我们一行12人临时组成了“旅行团”。
它,是我国日前公布的首批2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的其中一个;
它,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同姓单一的大家族,村里居住着2600多人,全部姓张,600多户人家以同一血脉相连;
它,是深藏在湘水深处的神秘古村落——张谷英村……
到达村口,宜昌朋友事先约好的“地陪”已经早早地等候在此,他带领我们穿过弯弯曲曲的乡间小道,到了一个削平了的山头,面前豁然开朗。四面环山,两涧相夹,竟然是一大片山间平原,于一片黄乎乎的空旷山地之间,隐现一大片黑灰色的屋脊,或翘,或张,或歙,或伏,匍匐在金灿灿的夕阳下。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莫非这就是令考古学者喜得手舞足蹈的张谷英村?莫非这就是五百年前由一个名叫张谷英的江西汉子开始开垦,五百年后他的子孙繁衍到了三千多人的张谷英村?五百年呐,那个大闹天宫的孙猴子都脱离了苦海,该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去了,那个张谷英的子孙们还繁衍生活在这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吗?世外桃源的传说又在我耳边回荡。
渐下渐近,张谷英村撩开神秘的面纱,向我展示着一幅岁月沧桑的画卷。渐渐的有一种莫名的庄重浸入了感官世界,仿佛有一种巨大的威压落到我的身上。房屋在视野里逐渐清晰,看上去矮矮的房子也逐渐高大,当我置身于这个繁衍了二十多代人的庞大的古宅时,终于感觉自己是那么渺小和无力。这是一片覆盖整个峡谷的庞大建筑群落,绵延数里,屋角相连,檐瓦紧毗,高大的门楣,苍老的屋檐,环绕着建筑群落的黑黢黢的山峰,让我顿生一种苍凉悲壮的情绪。站在村口,惊奇的目光拥抱着这个城堡般的村落。这是一片怎么样的土地呀!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记载着五六个世纪的沧桑,每一扇油漆斑驳的大门,每一个黑洞洞的窗口,每一根裂开了无数坼痕的梁柱,都有一个古老而悠远的故事。
我惊诧于这里建筑的宏伟,布局的熟虑,工艺的精巧,每一间独立的屋子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结构,高大的门楣,里面是一堵巨大的影墙,绕过影墙,就是一个很大很宽敞的堂屋,宽大的天井光线充足,堂屋的两厢各有两间房子,堂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大厅,大厅的后面又是四间正房。这样的布局非常的中国化,不同的是,在几座主要的建筑中,堂屋后面的大厅里面,居然有一口深幽的水井,井水清冽,刚好漫到井沿,不漪不涟,如一面古镜,深不可测,这就是专门用来灭火的烟火井,五百年来张谷英村没有发生火灾,完全得益于这几口又大又深的烟火井。井水是地下水,同紧邻的两道涧水水源毫不相干,真可谓是“井水不犯河水”,这也是张谷英村建筑上的一个特别之处。大门上用中国传统的木雕工艺雕刻着许多民间传说,八仙过海、四郎探母等等,都是雕刻永恒的主题。窗户上镂雕着许多吉祥图案,和合二仙、倒写的福字当然占了很大的比重,技艺娴熟、造型生动,有一些看上去很是大气淋漓,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从天井里直射下来的光线,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神秘效果,更加使这里的一切变得古远朴拙,幽雅宁静。坐在堂屋里的木凳上,环视着满墙黑灰色的雕刻,一种遥远的文化的呼唤从记忆荒原的尽头迤逦而来,在一种清冷的沉寂中,沿着淡蓝色的光柱向上攀登,隔着五百年岁月的尘沙,我看见那些建筑的能工们,那些雕梁画栋的巧匠们,那些创造历史和美的人们,正辛勤地劳作着,汗水顺着古铜色的脊背砸在地上,正是他们一代一代不懈的努力,才创造了这样一个建筑文化艺术上的奇迹。这样一个生生不息的故事,这样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带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的烙印,仿佛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宏伟篇章的缩影。
吃过农家午饭,我们满怀着欣慰踏上归途,默默地祝福这个宁静的村落,还有那些宁静的村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