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石洲本名磐石洲,距平江县城十公里。汨罗江东来西去,贯穿青山绿野,一路蛇行斗折,最为精彩的神来之笔,便落墨盘石洲。江心突起一块巨大磐石,高三四尺,阔五六丈,石面平理,石体镂空,吞江吐水,截流遏浪。二水中分,船道陡窄,滩长弯急,暗漩潜流。磐石将江水逼向右岸,自东北渐折西南,劈开一道圆弧河道。右岸石壁直立,左岸沙泥堆积。玉带缠绕,外涮内淤,绿岛圆盘,乃依石生洲,故名磐石洲。
汨罗江水运过去一直是平江山区人物交通的主脉,装载量达两百担的木帆船,上水可达湘赣边境的龙门厂,下水可入洞庭湖。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盘石洲百来户人家,养船跑江湖的便有20多家。一船船茶麻油纸土特物产运出去,一舱舱黄金白银新潮百货运进来,富庶的大户人家渐渐多起来。近代以杨氏五兄弟为首富,新建的青砖大屋雅号“友于堂”,同一个屋檐下,共有48只天井。子孙繁衍,人才辈出。汨罗江上下48处险滩,盘石洲的龙王滩还排不上。34处深潭,蛤蟆潭倒是名列其中。蛤蟆潭水深不可测,潭中有一奇观,号蛤蟆石。天生一只篮盘大的石蛤蟆,麻背绿头,石英白肚,四肢盘坐,昂首向天。冬日水枯石出,胆大者可攀援而至,骑坐蛙背。更为令人称奇,石蛤蟆的下嘴唇曾遭雷击,遗迹宛然。据旧志载,蛤蟆潭水深浪急,每年总要打烂一两艘运载粮米的船只。天公疑是石蛤蟆作崇,便让雷公劈掉了石蛤蟆的下嘴唇,使它再不能吞吃粮米。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最有名的胜景是河西的皇封岩。东岸绝壁一处石洞,留有石料开采遗址。邑人曾有诗写道:“当年洪武到此游,忽见黎庶采石丘。借问老者欲何为?宝砚献君写风流。”此处出产的青石,呵气便可磨墨,乃造砚之宝。明太祖朱元璋到此一游,曾有老翁进贡献砚。谁知朱元璋一高兴,竟下道圣旨,将这座山岩封为皇家专用,没有皇令不得擅自采石。皇封岩便留下皇家显赫天威的一段典故。
斗换星移,沧海桑田。汨罗江万古不废昼夜不息,可滩声早已不再似旧时。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公路运输逐步取代了水运,一座座拦河堰坝将河水提升灌溉发电。七十年代末,黄棠电站建成了汨罗江上第一坝,将其上游正常水位提高十几米,盘石洲的大磐石和蛤蟆石淹没沉入河底,从此再也没有浮出过水面。水深江阔,明净如镜,盘石洲那片四平方公里的大河洲,东北西三面环水,南面一脉青山作屏障,登高远眺,宛若一只绿色的飞碟降落汨罗江边,世外桃源,人间仙境,莫过于此。
盘石洲最宜夜宿晨游。夜宿盘石山庄,你当宽身放心,抛却一切冲动与欲望,暂且枕一弯汨罗江水临窗而卧,享受那一片远离尘嚣的静谧。野地草虫哼吟,天外孤鸟惊鸣。对岸一脉青山,伸出黑黝黝的臂膀守护着寂静的汨罗江水。江心时闻鱼跃泼剌,搅得波光碎乱。山月从来不知人心事,依然从屋后东山升起,清清朗朗地将灯火通明的秀丽山庄包裹。西斜了,照无眠。莫贪睡,须起早。趁夜雾薄散,晓岚飘浮,晨曦初照,凉风微拂,汨罗江上水气腾腾,天色山影,迷蒙无际。早起的渔人,粗衫套鞋,听水流舟,收获昨夜布下的串网饵钩。无忧无虑的水鸭子,成双成对,在水面惬意地悠游。游船近前,多见不怪,只扑扑地振起翅膀划水而飞,将碧绿的江水掠起一线涟漪。江岸码头抛下一梯石阶,近水人家多在竹处深处,红绿村姑捣衣洗菜,鸡鸣犬吠彼呼此应。偶见搁浅木船仰天落地,烂泥滩上留下一串串硕大的脚印。青山绿水野洲闲人,忽传来一阵清脆的鞭炮声,循声望去,原来是乡人在对岸的龙王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急呼船家近岸,踏着青石板路携手直奔山顶。回首远眺,只见鲜红的朝阳喷薄而出,一条白练盘旋,半岛云烟氤氲,盘石仙洲尽收眼底。
原创文章湖南日报--盘石洲记如转载,请注明:转载自旅游资讯网 原文地址:http://www.tripzx.com/guoneilvyou/hunanlvyou/94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