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去黄桑之前,我曾翻阅过《绥宁县志》:绥宁在隋朝以前被视为蛮荒之地,直到唐武德四年(621)才有建置,贞观十一年(637)改名徽州,至宋朝元丰三年(1080)先后经历经制州--溪峒州--羁縻州的发展过程。元丰四年始有县制,初名莳竹,崇宁二年(1103)更名绥宁。境内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系“苗疆要区”,历代为兵家争战之地。县境北部是雪峰山脉南段,分中、东、西三支进入。中支为主脉,纵贯于县境中部,系县境沉江流域和资江流域的分水岭;西支逶迤于西北境,构成明清时代有名的青坡里;东支耸立于县界。南部是八十里大南山北脊的西北面,山峰挺拔峻峭。惟有西部地势稍低。境内凡海拔超千米的山头竟多达348座,多数挺立在东、南、北三面,形若围屏,可谓是“峰峦崒巍而外环”。
当汽车还在1805线上飞驰的时候,绥之以宁,就如同打开了一部装帧精美的画册。
巫水河随之流淌,溢漫出来的心情也就跟着流淌起来,一如汇入了群山起伏的波谷浪尖,抑或是融进了水墨泼就的巨幅长卷。那傍水而栖的木楼村寨,带着古苗疆的淳朴民风,带着次第升腾的人间烟火,再次让历史的棱棱角角穿云破雾而来。历尽沧桑的巫水河啊,见证着两岸的绵绵情话和酽酽稻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吟唱不息!
到了绥宁县城,才知道离我们心仪己久的黄桑自然保护区还有约25公里,我们刚才读到的还只是这部书的引言部分。
在绿洲宾馆下榻后,为了方便我们更多地了解绥宁了解黄桑,县委宣传部的领导请来了老科协主席王恒松老人。王老虽年事己高,却精神矍烁思维敏捷,一提到黄桑就无法抑止住内心的激动之情。他对黄桑太了解了,黄桑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无不如数家珍。他还带来了自己珍藏的许多关于黄桑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他平时利用休息时间翻山越岭拍来的,金贵着哩!听说我们要去黄桑,老人忙又跑回去换了衣服带上相机,那副劲头令我们这些年轻人都自叹弗如。
考虑到天一直下着雨,我们谢绝了王老的一片好意,在县旅游局伍局长的陪同下开始了对黄桑的倾情阅读。
虽然雨急路滑,但我们还是在夹道而来的优美词汇中渐次深入。黄桑,这块充满母性魅力和神秘色彩的风水宝地,以它绵延于雨中的雄奇瑰丽之姿接纳了我们。
透过车窗和水幕,我们睁大双眼,惟恐错过书中的任何一个章节,或者,一个个就像是刻意来挑刺找错的校对工,但黄桑太完美了,无论你站在哪一个层面,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看,都足以构成一幅绝佳的画面,这画面有时是水彩的,有时是油画的,有时又是大写意……令人目不暇接。
据伍局长介绍,自清朝乾隆五年(1740)粟贤宇起义失败后,朝廷曾派重兵驻守,致使这里长期人烟稀少,才成为原始次森林的。这里有各类树木102科701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树种22种;主要哺乳动物有20科58种,常见鸟类30余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就达17种。这里系中亚热带山地型季风湿润气候区,空气新鲜,流水清澈,粉尘极少,噪音极低,为不可多得的树种基因库和森林生态系统基因库,被誉为“神奇的绿洲”。
车子在山间穿行,如同一叶舟子,在惊涛骇浪中飘摇。
极目远眺:除了茫茫林海,便是林海茫茫。
我用手指着车窗外的一大片树林啧啧称奇,伍局长说那就是中外闻名的长苞铁杉群落。难怪呢,真是树如其名,树干粗大而挺,铮骨铄铄,头上之冠如三眼花翎,一株株傲骨如铁,颇具大将风度。还有接踵而至的楠竹群、松木群与整个林海连成一体,郁郁葱葱,层次分明。惟一感到缺憾的是,雨声代替了鸟鸣,白鹇、猴面鹰、红腹锦鸡这些珍稀禽类踪迹杳无,就连山雀也消声匿迹了。此刻,它们都去了哪里?是在自己垒筑的巢中安享天伦之乐,还是在密洞深处一边梳理自己的缤纷羽衣,一边在守侯春天的消息?或许都是。
汽车拐过一道山梁,眼前豁然为之一亮,近在咫尺的风景已变戏法一般更迭成另外一副模样:原本伸手可摘的水汪汪的绿,一下子就与你拉开了距离,在雨雾中竟然显得有几分迷离起来,那山更是朦胧得像是睡梦中的美女,即使扯开嗓门喊一声,恐怕也懒得醒来呢。惟有那闪现于幽深谷底的太平溪,犹如一条灵蛇,不舍昼夜地探寻着什么,是修炼之术?还是成仙之道?皆不得而知。而我更惊诧于万木丛中的那一抹醉红,像是某位画家经过一番奇思妙想不得之后的神来之笔,那样自然那样熨贴地点缀其中,它是娴静的,一点也不招摇,但它又是鲜活的,一下子就能吸住你的目光,打动你我的心灵,不因别的,就因它的独树一帜。
我们要是在春天来就好了。
春天,这里是花的海洋,各种名贵花草都有,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那漫山遍野的红杜鹃,远远看去,所有的山仿佛都在燃烧呢。可这是隆冬。隆冬雨中的黄桑照样有着春天所无法表现的美。
你看那裸露的石头,铁青色里闪映着刚毅凛然之气,那是黄桑的筋骨呢。在黄桑一带,至今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
界溪省、巴流府,
雪林州、赤板县,
上堡有个金雾殿。
这首民谣说的是明朝天顺年间(1457-1464),李天保托名唐太宗后裔,入绥宁苗峒,组织万余人起义,称王封将,年号武烈,在今上堡、界溪、赤板等地建立了中央、省、府、州、县政权。后李天保受到朝廷的残酷镇压,被俘遇难。现上堡仍保留金銮殿、旗杆石、忠勇祠等遗址。李天保若是在天有灵,看到他曾经浴血浇灌过的地方成就了如今这一片大好河山,想来心中亦无憾矣。
伍局长指着不远处告诉我们,前面就是绥宁营。雍正五年(1727),有一队清旗在这里驻防,那一片坡地就是他们操练兵马的地方。闻言望去,坡地上早已没有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