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中秋节那天,我给母亲拜了节,母亲很高兴,我要走时,母亲对我讲出了一个心思,她很想去刘少奇故居看看。八十四岁的母亲对这位前国家主席的怀念之情令我们感动。我们做儿子的当然要满足她这个心愿。
十月二十七日。风和日丽。老兄潭州骚客请了一辆小车,我们带着母亲朝宁乡花明楼方向驰去,秋天的太阳象金子一样撒在大地上,照在人身上暧阳阳的。我们抄近路,小车驰在湘潭县南谷乡烧汤河至长沙道林的乡间机动车道上。这里曾是我母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教书的地方,也是我们童年生长的摇篮。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在新疆生活了二十多年,回到家乡工作后,并不曾走过这条路。车窗外,一闪儿过的山峦,田野是那样印记在我的脑海里。一眼望去,秋收后的田野一览无余地敞开宽阔的胸膛,吐着泥土的芳香。连绵起伏的山峦树木苍浓,不时闪过的村落里,一栋栋外墙贴有瓷片的两层或三四层的农家楼房是那样印证着现代农民的生活。母亲发出一声声感叹;好诺,比当年好多诺。我和母亲不禁想起了那些不易抹去的岁月;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母亲就在这一带农村学校教书,放学后,老师们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到田间地头搞白化,社员们将田坎铲平,老师们就提着石灰桶刷那些口号;狠批三自一包,四大自由,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等等极左口号。那时,山坡上的树木被砍光,山顶上挖出一道道深沟,撒上石灰,形成一个大大的‘忠‘字。或向荒山要粮,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田野里到处是扎着象征刘少奇的草把。农民住着低矮的草屋,出着集体工,生活是紧巴巴的,那个年代真是不勘回首。
车过道林,马路是那样平整,集镇是那样繁忙,楼房更多更高,汽车,摩托车都成了农民的代步工具,我们从低沉的情绪又回到现实中来。我们早要按刘少奇提出的三自一包,四大自由搞,生活比现在还要好。母亲发出了这种感叹。
中午十一点,我们到了花明楼,我挽着母亲一一参观了刘少奇故居,陈列馆。我们停在刘少奇论共产党员修养这本书前久久的看着。文革时期,这本书批得真惨,现在想来,一个人修养都不要了,现代文明就没了。我们缓缓地走过每间陈列室,细细的重温着,反思着过去前辈那段历史。我和母亲久久的拧视着这位国家的第一任主席的塑像,母亲的脸上露出了微笑,她对着刘主席说;国家好了,人们的生活也好了,少奇同志,你该放心了,
我搀着母亲游到了花明圆,园内景色秀美,远去的花明楼高高的耷立着,母亲的脚步也明显的加快了一些,她要到花明楼内走走,到了,到了,尽管有些急促,有些劳累。母亲仍然兴奋,她对我说;这就是原来的靳江学校。她的思绪又回到了六十年前她上学的年代。她激动的念出了一首诗;
微山高耷靳江清
世颂诗书赋盛名
儿女后先来请业
兴看兰卉学又成
母亲对我说;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又是写给谁的?我答不上来。母亲的脸上笑出了一朵花,她骄傲的说;是王季范校长在我毕业时写给我的其中‘兰卉’一词是王季范校长对我的夸奖,我想起来了,王季范校长是毛主席的亲戚。毛主席的亲戚当过我母亲的校长。还给我母亲提过词。母亲呀,您这位老人真值得我们敬仰,尽管您一生经过很多坎坷,但您的平凡,就像王光美一样伟大。
刘主席;一位世纪老人,我的母亲念念不忘你,今天来到你的家,打开了一段尘封的记忆,愿母亲长寿。愿国家强盛。
转自 http://blog.voc.com.cn/sp1/wanghegao/0640023900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