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弱文
今年9 月17号日,应湖南省冷水江市锑都诗社常务副社长李光明之邀,我们以及谢建宏、段绍泽、刘贵湘结伴登上了大乘山。
大乘山在市东郊,位于禾青镇境内,素以佛教彰显著称。从山脚往上走,曲曲折折的山道,在群山间蜿蜒,在流水叠瀑中出没。茂林修竹,鸟鸣山更幽。沿途看到的赤足濯水的小女孩子、拄杖而行的老者、亦或是拖着竹梢下山的山民,脸上都似乎泛着一种佛性的祥和与微笑。
翻过一个山坳,到了休闲亭了。亭已破败,我们倚栏歇息。一阵阵山风吹来,有一种劳顿后的轻松。放眼望去,山谷幽深,大乘山如屏障般四面围定,层林尽染秋色。大家坐在空旷的转栏上,听段绍泽讲一些关于佛的幽默故事,说者眉飞色舞,听者哈哈大笑,笑声久久在山谷中回荡。
继续上行,至一棵古松下,大家纷看对面一块旁逸斜出的巨石。象老鹰?象猴子?非也!是一只灵兔。因为达摩始祖最初来中国传佛教时,他收的第一个弟子是一个叫兔儿的女青年领去的。现在是兔儿指引我们上山看佛。
接着是长长环山的石梯,怕不少于一千多级吧。至山巅时,累得我们精疲力尽,双脚发软。近山巅的平地上,散布着几户山里人家,望云寺也就在这里。这里离山顶还有一公里的样子。这里是满坡的大杉树,阳光从密密的叶枝桠间漏下来,洒下斑驳的光影。和着在这里歇息的游客,打破了山间的宁静。山风和拂,远山如黛,确有一种佛的高高在上的氛围。
早已在山上等候的锑都诗社社长易国富热情地把我们引进一幢小竹楼,片刻饭菜端进来了。大家狼吞虎咽起来,易社长说:“这几天寺里打醮,信徒多,山上蛮热闹的。”哦,难怪山上那么多人:远远近近的人因信佛而走到一起来了!就象我们,因为文学而走到一起来了。
饭后,大家访望云寺。这是一座古寺,听寺僧介绍说:古时候,有一个平素行善的妇女某日突然受佛的指引,狂奔至此,便再不动不吃,坐化而成仙。后人便在妇女成仙处建成了望云寺。是耶非耶?无从考究。但此地环境幽雅,视野开阔,确是一块风水宝地。寺前有一石碑,碑文大意是: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人自利,大乘自利更利他,大乘菩萨以菩堤心为因,大慈大悲为本,------。碑文道出了大乘山山名的来由,大乘原来是佛教的专用术语。
进得寺去,里面好热闹。梵音袅袅,红幡翻飞,信徒跪了一地。我为佛徒的虔诚而震憾。其实佛是一种心灵相应,传佛就是在传递着一种虚无的信仰。
下山途中,在忆龙桥旁,我左顾右盼,在寻觅着一株竹子,那是春季时我和叶子游大乘山时刻了一首诗在竹节上的竹子,那棵竹明明长在桥旁的,但遍寻不着,莫不是被砍掉了?谢老笑着说:“不要寻了哦,竹已在你心中了。”我顿悟:“竹已长生于我之心。”正如佛理云:“心中有佛,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