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的最南端是古城郴州,她历史悠久,自古以来为潇湘胜地。两千多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大量描绘山川名胜的诗歌,其中广为文人所赞颂的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的词,他在这里留下不少千古名篇,如“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郴州旅舍”等等。作为宋词的爱好者,我一直以来想追踪词人的足迹,去体验古老的历史。
流火的七月,应朋友之邀来到这座美丽的边城。郴州最早见于秦朝,“郴”是由林、邑二字合成,意为林中之城的意思。这里物产富饶,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基地,也是铀矿产区,711矿就在城区的北面。南依五岭、北及三湘四水,群山环绕,郴江穿城而过,新兴的城市清洁美丽,繁华而不喧嚣,十分适宜生活与旅游小住。
午后斜阳如火,朋友陪我们到位于城东北部的苏仙岭游览。苏仙岭原名牛脾山,海拔526米,属五岭之一的骑田岭的余脉。传说西汉年间城里有位美丽善良的潘姓女子,一日到江边浣衣,见江面漂来一条美丽的红丝线,便用手去捞,但被丝线缠住手,她用嘴去咬,不料丝线顺势滑入腹中。不久姑娘有了身孕,她又怕又羞,满月后便躲进桃花洞中产下一个男孩,回家后她十分思念自己的骨肉,七天后来到洞中,只见一只白鹤用雪白的翅膀覆盖着小孩,一个白鹿正哺乳着孩子。她惊喜地将孩子抱回家中,说与四邻,从此名声远播。孩子长大后要起名,私塾先生让孩子出门观看,见物取名。孩子见到一人用禾草穿鱼挂在树上,人枕树而卧,先生说那就是姓“苏”,名枕。苏枕经常为乡亲们做好事,有一天上山采药时,祥云铺道,仙鹤飞临,苏枕乘鹤而去。后来,郴州城发生瘟疫,苏枕乘鹤为百姓送药解危。后人为纪念苏枕改牛脾岭为苏仙岭,桃花洞改称白鹿洞。
沿山间鹅卵石路拾级而上,过半山亭,来到曾经软禁张学良将军的屈将亭。张将军1936年12月12日与杨虎城将军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但是在护蒋回到南京后却被蒋扣留,身陷囹圄,直至终老残生。他先后被关押在浙江溪口、安徽黄山、江西萍乡。1937年冬被关押在苏仙岭,后因在市区洗澡时被东北军旧部认出,为防意外,将军被转移至郴州乡下,后来又辗转关押在沅陵凤凰山、贵州阳明、贵阳黔灵山、桐梓天门、直至1949年软禁在台湾。亭里展示了将军的悲壮人生和囚禁生涯,门外的一棵大树上据说曾留下将军在极度忿闷时抽枪射击的五个弹孔。唉,一代天骄,空落得虎落平阳,报国无门,真令人扼腕长叹。
由将军展览室上行右转便是规模宏伟的南禅寺,一名苏仙观,庙有三进,分上、中、下三厅。上厅正中供有一尊苏仙童年塑像,面容丰腴、仪态端庄,中下厅多有历代诗词碑文。站在庙外的平台上凭栏远眺,郴州全城尽收眼底。骑田岭、九嶷山、王仙岭依稀在望。苏仙观右边不远处有一块巨石深向崖边,据说那就是苏仙乘鹤升天的“升仙石”。
半山腰处有一个天然溶洞,传说那里就是苏仙降生的地方,走进洞中,虽是炎炎夏日,仍觉凉爽宜人。由白鹿洞下行数十步,有一方圆数丈的大石壁,这就是著名的“三绝碑”,三绝是指秦观词、苏轼跋、米芾字。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秦观(字少游)被贬郴州,一日游览白鹿洞后,满怀惆怅,悲愤交加,回旅舍写下著名的《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观词的代表作之一,词风委婉,意境凄凉,真实地表达了词人当时的遭遇与心情。1100年秦观含愤去世,苏轼伤感之中为此词写下跋语“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后来米芾得秦词、苏跋,感慨万千,挥毫一并写下。南宋郴州知军邹恭仰其精湛的艺术价值,遂令人将秦词、苏跋、米书摹刻在苏仙岭的这块大石壁上,史称“三绝碑”。碑刻不远处,有一墨瓦粉墙的小院,门楣上悬挂一黄底绿字的牌匾,上书“郴州旅舍”四个大字,笔体清秀端庄,这里就是秦观曾经居住的旅舍。旅舍只一进小院,几株高树绿荫满园,有正房五间,陈列着词人的生平。
时值午后,斜阳透过树荫将斑斑叶影投身在粉墙上,抚摸着斑驳的雕栏画柱,我们似乎穿越时空与千年历史对话,词人的那悲凉的词曲,又回响在耳旁“杜鹃声里斜阳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