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荫
随着岁月的流逝,家乡的景物也在一点一点地渐变,由此而产生的那种对过去,特别是对儿时铭刻在心底的那些景物的眷恋和思念,有时就像电视屏幕上的影像,虚无地但却又清清楚楚地在脑海中再现出来。
小时候,我家老宅坐落在一条叫“文星门”的街上,这条看似不起眼的小街有几百年的历史。是自南宋筑城以来,又经明、清两朝逐渐发展繁荣起来的商业街。
街两边商号店铺林立,从经营的品种和方式上,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特征:有门前挂着“酒招子”的古色古香的酒家;有在店内天花板上悬挂着布做的招风,用绳拽着它来扇动为顾客取凉的“剃头铺”;有富贵人家眷顾的绸缎铺和平民百姓喜爱的布匹店;有老中医坐堂的药铺;有年轻女子招摇的青楼;那时虽没有时新的家俬城,却有现订现做的木匠铺;虽没有农机店,却有发出叮叮当当声响的铁匠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更多的还是提篮背篓、肩挑手拿的乡下人进城出售自家生产的五谷杂粮、鱼肉禽蛋,熙熙攘攘一派繁华热闹。
虽说这条商业街是历代茶陵郡县的商贸中心,却处处充斥着农村集贸市场的特征:清晨,牵线似的人流,经东门浮桥、南浦渡口以及城西北的官道,涌进城来,他们一踏上红砂条石镶砌的街面,就融入了这条小街,将肩挑、背负、手提的农副产品,交换成铜钱或纸币后,捎带点盐,扯上几尺布,就纷纷回家了。过了午时三刻,喧闹的街市慢慢沉寂下来,显现出轮回交替的冷清寂寥。
我家左侧,仅一巷之隔,就是让人有点敬畏的圣庙。“圣庙”又叫“文庙”,是茶陵古城最为恢弘的建筑群落。
进入圣庙,首先走过半月形泮池上的“状元桥”,再过石狮雄踞的午门,斜观两旁是“乡贤祠”和“名宦祠”。往前正视便看到了金碧辉煌的“大成殿”。大成殿后还有“崇圣祠”,其左右是“御碑亭”。大成殿前的汉白玉石雕“蟠龙”,龙首昂扬于正中,龙身盘踞其周围,状似蓄势待发,大有一吟而腾空万里之势。沿汉白玉蟠龙两边的坡道,拾级而上,即是大成殿前的丹墀,丹墀有石雕护栏。一块镶有镂空雕刻的蓝色花边、飞金流彩的“大成殿”直匾,高悬于大殿前正上方。屋顶是琉璃瓦屋面,飞檐斗拱,金光灿烂。这原属皇家御用的宫庭建筑,彰显出孔子在儒家文化史上万世师表的地位。
当你平心静气,微垂眼帘,虔诚地立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神位前,你会遥想着几千年来在中国古老大地上儒家学说的教化力量,是那样的纵横天下,深入人心,真的是下可以修身、齐家,上能够治国,平天下。
离圣庙大门前的状元桥不到三十米,便是南宋古城面南洞开的城门“星棂门”。出城门就是洣江边的“南浦古渡”。渡口旁边的“南浦铁犀”名贯古今,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因南城墙屡被江水荡决,县令刘子迈铸铁犀重7000余斤,置河侧压之。进“星棂门”的右内侧,便是香火旺盛、历经百年的“青云观”。出圣庙沿右手边的文星门街,往西走约100多米是“滕王庙”以及“滕王庙”前的古戏楼。过“滕王庙”顺街往前走,不出百米便是南宋古城的“紫微门”。站在“紫微门”的城楼上,向西远眺,绵延不绝的云阳山,山峦重叠,是城西的自然屏障。沿古城墙向南,便是“角楼”。有天然护城河之称的滔滔洣水,自角楼开始,由西向东再转北,环绕古城。站在“魁星楼”上,可以眺望对河的“铁牛寺”,寺中轻烟袅绕,经声不绝于耳。洣水继续汹涌向前,流经“东城门”、“北城门”。站在北城门城头上,向东仰望河对岸的黄土高坡,坡上直立着一座石砌的七级浮屠——笔枝塔,巍峨耸立,直插云霄。城内还有城隍庙、法华寺、莲花庵等古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临近东城的古县衙。1927年11月28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于这座古县衙正式成立。中央电视台在介绍中国红色政权的建立时说:“井冈山根据地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红色政权,乃至现在的中南海国务院都是从井冈山洣水之滨的这座小屋中走出来的。”古县衙现已全面修复,并被评为国家三A级红色旅游景点。
一座古城拥有如此之多的文物古迹在全国也不多见。
啊!梦里老家,茶陵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