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过的洞不算多,但桂林的七星岩、芦笛岩、张家界的黄龙洞、凤凰的奇梁洞,都还去过。去过之后,不免得出一个印象,天下溶洞都一般,看过一些后,就没必要重复劳动,陡增审美疲劳了。
因此,我对那些名声在外的洞穴,并没有多少热情。
因此,当娄底的朋友们极力鼓吹他们那里的梅山龙宫时,我是将信将疑的。
从资江边上一个毫不起眼的洞口进去,到从半山腰一个同样不起眼的洞口出来,我不禁喟然而叹:梅山龙宫,果然有几把刷子。
第一把刷子,是它的新鲜完整。国内许多溶洞,都留下人为摧折破坏的痕迹。许多钟乳石,被齐根斩断,只留下大大小小黑色的伤疤。至少在触手可及的地方,那些小一点的钟乳石,已很少有完整的了。或许是因为发现得晚也开发得晚,也因为国人的保护意识、文明素质有所提高,我发现,梅山龙宫的石笋和石钟乳,都保持得新鲜而完整,很少有被折断的痕迹。身前背后触目所及,到处是密密麻麻、形态各异的石柱、石笋、石瀑、石钟乳,其溶洞景观的丰富性、多样性,真的可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来形容。不像有的溶洞,名气很大,进去后却除了几处牵强附会的景致外,别无可看。整个来看,梅山龙宫是一个发育较晚、正在生长的洞穴,很新鲜,很青春。
第二把刷子,是晶莹剔透的玉挂。在梅山龙宫的一个区域,有大片细若粉丝、晶莹剔透的钟乳石,短则五寸,长约尺许。导游名之“鹅管”,意其如同鹅毛管,我却以为不如叫做“玉挂”。它们若冰凌而更有质感,如玉帘而不会摆动,疏密有致,静静地悬挂于并不高远的洞顶。这些晚近形成的“90后”般的年轻钟乳石,充满了鲜嫩的童稚的气息。坦率地说,对那些所谓“孔子游学”、“梅山花园”、“玉皇天宫”之类的景观,尽管导游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我却不为所动,甚至都懒得看一眼。惟独在这里,我却傻乎乎地看了又看,品了又品,不忍离去。如果不是拼命压抑住那本能的冲动,痛骂那见不得阳光的贪念,我都差一点要折一根了。
第三把刷子,是溶洞开发时尊重自然、保持原生态的精神。和其他溶洞一样,梅山龙宫也有不少俗艳的命名、画蛇添足的解说,但至少有一点是值得称道的,它在游道开发时尽量不破坏原生的景观,无论是乘船时如利箭迎面而来的钟乳石,还是许多狭窄处宁可委屈游人也决不破坏自然造化的设计,都让你体会到这一点。许多的栏杆,全然不是规整突兀的水泥模样,而是如同密密的石笋,不近看几可乱真。从出洞口到入洞口的山间长廊,也是一色的竹木架构杉皮屋顶,与山体、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一些教授、专家看了梅山龙宫后,不吝夸奖之辞,称她是“亚洲最美的洞穴博物园”、“湖南第一、国内一流、世界先进”。是不是“最美”、“第一”,我不知道。但在梅山龙宫走一遭后,我得说,看洞就要看梅山龙宫这样的洞。作者:龚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