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从株洲航电枢纽的坝桥上一驰而过,数分钟便抵达空灵岸。
空灵岸这个名字,让人自然联想到佛教胜地。此前我听许多朋友介绍过空灵寺,但未至之前却知之甚少。若问我在山水游览中看得最多的是什么,当属寺庙了。“自古名山僧占多”,风景的绝佳处,往往便是寺庙的所在地。因此,近些年来,每逢看寺庙,我总是匆匆一掠,谓之惊鸿一瞥。然而这次踏进空灵寺的山门,眼前已现秋水澄明,白鸥翻飞,湘江北去,青山如黛,却是过去历年游览难得一见的寺庙景象,心中先是一惊,禁不住要赞叹了,这“潇湘八景”之一的确不是浪得虚名。
空灵寺的绝佳,不是庙宇的雄伟,也非建筑的奇巧,是因为其在湘江岸边,拔地而起,在逶逶迤迤中苍老而遒劲,1500多年的历史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来游览的时候,正是中秋的枯水季节,见不到寺庙凌波而起的壮观景色,只是秋水净明,在北去湘江的烘托下,空灵寺一派晨钟暮鼓的肃然,袅袅香烟,熙熙香客,可见古寺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然而,更引起我兴趣的,是诗圣杜甫在空灵寺留下的诗篇:沄沄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可使营吾居,终焉托长啸。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向者留遗恨,耻为达人诮。回帆觊赏延,佳处领其要。
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后的诗人杜甫,颠沛流离,其生命的油灯,就是在湘楚大地上燃尽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是诗人晚景悲情的真实写照。但即便在这样的情状下,诗人在湖南仍留有99首诗歌,而株洲县便有9首之多。《次空灵岸》是杜甫浩瀚诗海中并不引人注意的一首,即便是在湘楚大地中写下的99首诗中,它也几乎很少为论家提及。
但当我在空灵寺拍遍栏杆,听北去湘江涛声依旧,怀想当年诗人溯江而上,由潭州而衡州,弃舟而登临空灵寺时的情景,对这首诗便有了深一层的理解。此诗从写空灵胜景入笔,落墨于“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秉承杜甫“穷年忧黎元”的一贯情怀。诗人登临空灵岸时,为此地绝美风景所吸引,确有在这里营庐长居之意,但面对战乱中满目疮痍的山河,诗人只能长啸叹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绪油然而生。这与诗人在株洲县写的另一首《宿花石戍》诗可互为印证。诗中写道:“罢人不在村,野圃泉自注。柴扉虽芜没,农器尚牢固。山东残逆气,吴楚守王度。谁能扣君门,下令减征赋。”哀民生之多艰,替人民鼓与呼。诗人在自身堪忧的境况下,想到的仍是减免人民的徭役税赋。思接千载,当我们诵读这样的诗篇,一种自愧不如的自责扣击心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游览空灵岸后,挥毫写下“怀杜岩”三字,至今镌刻于悬崖之上,不啻择取了空灵岸文化的真谛。从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经典之后,中国优秀文化中一直传承着民本思想。
我在空灵岸认真解读了历朝历代的诗词楹联,佳句杰作不少,但多歌咏悬岸峭壁,危楼峻石,古木云岫,茂林修竹,烟雨楼阁,江上碧涛,寺院钟声,渔舟晚唱。即便是今日的文人,也不脱此窠臼,绝少涉及民生社稷,而唯独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杜甫,文以载道,艺为心声,歌以咏志,为民鼓呼。让人凝目望去,在空灵岸千年的群儒中,唯杜甫独领标高,孤峰高耸,一代文化巨人,让空灵岸传统的文化灵光一激,光芒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