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城北陶瓷工业园的东侧,是一片人烟稠密的平畴。在鳞次栉比的屋宇之中有一座花岗石牌坊――袁氏牌坊。
这是一座二层四柱三门的花岗石仿木结构牌坊,从性质上来说,是一座贞节牌坊,民国版醴陵县志上有明确的记载。不容置疑,这座牌坊得以动工取决于袁氏有一个能干的儿子彭之冕。这位乡绅倒是热心公益,先后三次捐款修整控制南北交通动脉的渌江石拱桥,这在地方算得上是一件不小的功德了。但是这也不能改变那座贞节牌坊的性质。况且贞节本来就含着含辛茹苦、抚育子女成材这一层意思在内。
牌坊值得称道的另一个理由还是来自同一本民国版醴陵县志。根据当时的统计,也就在60年前,醴陵境内有各种功德、贞节牌坊一共52座。60年过去,这座牌坊却成为当年52做牌坊中唯一得以流存下来的一座了。
仔细访问牌坊周围的彭姓人家,这个说法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也就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那次全民运动之中,上面的领导一眼看中牌坊上质地坚硬的石材,打算用来修建集体的养猪场。动议之初,彭氏族人一夜之间将从牌坊下经过的古驿道改道,前后左右建起房屋,将牌坊围在中间。外来的干部找了几次,无法拆除,只好作罢,这才使得牌坊得以保留至今。从这点看来,也是彭姓人家一点不小的功德了。